山东沂水:“驻”进民心 “扶”出希望

2025-04-16 07:34: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守英 程林
play

  “以前村里路难走、灯不亮,年轻人留不住,现在不一样了,路修好了,产业也有了,咱村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站在新铺的沥青路上,横岭村老党员王道芹感慨万千。2023年12月,沂水县审计局干部刘兆竹带着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期盼,来到道托镇横岭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来,他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带领横岭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文化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村子强不强,关键看支部;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这是刘兆竹驻村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到村第一天,他就发现:横岭村党员年龄结构偏大,组织生活不够规范,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度不高。

  “要想改变村子,先得让党支部活起来!”刘兆竹从规范组织生活入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田间党课”“板凳议事会”,让党员学习更接地气。70岁的老党员王道河腿脚不便,但每次党课都拄着拐杖准时参加:“王书记讲得实在,咱党员就得带头干!”

  为激发党员活力,刘兆竹推行“党员积分制”,设立“党员责任区”,28名党员主动认领任务,有的负责环境卫生,有的结对帮扶困难户。村民李婶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党员杨明发带头组织义务工,仅用3天就帮她修好了屋顶。“党员真干事,咱老百姓就信服!”李婶感动地说。

  一年来,横岭村发展入党积极分子6名,培养后备干部2名,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2024年“七一”,横岭村党支部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建攻坚,铺就民生幸福“快车道”

  横岭村每逢雨季,村内道路泥泞不堪,生产路更是坑洼难行,村民苦不堪言。“路不通,心就不通;灯不亮,希望就不亮。” 刘兆竹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他多次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最终协调34万元对村内主要街道铺设沥青6000平方米,安装路沿石3100米;又争取80余万元硬化生产路8400平方米。施工期间,他每天泡在工地上,协调矛盾、监督质量。村民徐以海回忆:“刘书记那阵子晒得黝黑,鞋底都磨破了,比咱自己还上心!”

  “亮了!亮了!” 2024年春节前,84盏太阳能路灯齐刷刷地亮起,村民们欢呼雀跃。70多岁的王奶奶拉着刘兆竹的手,眼眶湿润:“刘书记,这灯照得咱心里暖洋洋的,晚上串门再也不怕摔跤了!”

  此外,刘兆竹还推动清淤护坡河道800米,协调县文化和旅游局送戏下乡,提升乡村书房,为困难学生申请助学金,走访慰问孤寡老人……一桩桩实事,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了温暖。

  产业造血,激活集体经济“新引擎”

  横岭村土地肥沃,但传统种植收益低,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没有产业,村子就没有未来。”刘兆竹瞄准了中药材种植。

  他多次对接山东品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千亩药材基地落地。起初,部分村民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生计,抵触情绪强烈。刘兆竹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经济账:“流转费每亩800元,到基地务工每天80元,比种玉米强多了!”

  村里的肖大爷起初坚决不同意,刘兆竹连续5天登门做工作,最终说服他试种2亩丹参。年底一算账,他的收入翻了一番,他激动地说:“刘书记没骗咱,这路子真行!”

  2024年,横岭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流转土地500亩入股药材基地,村集体增收10万元,带动50余户村民就业,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文化赋能,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刘兆竹发现,横岭村红白事大还存在攀比之风。“移风易俗,党员带头!” 他带动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进一步规范《村规民约》,明确红事每桌不超300元,白事不摆席、不收礼。起初有人不理解,村民老陈儿子结婚时偷偷想多摆几桌,刘兆竹得知后上门劝说,老陈拍桌子吼道:“我儿子一辈子就结一次婚,丢不起这人!”

  刘兆竹不急不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做工作,最终老陈退掉了多余酒席。事后,他不好意思地说:“仔细一想,省下的钱给孩子们买家电更实在。”

  为弘扬孝德文化,刘兆竹组织评选“好媳妇”“孝心子女”,重阳节举办“敬老宴”,志愿者为老人剪指甲、包饺子。独居的王大爷哽咽道:“多少年没这么热闹了,这比吃啥都香!”

  如今的横岭村,道路宽敞、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驻村一阵子,牵挂一辈子。只要乡亲们过得好,再苦再累都值得。”刘兆竹的驻村日记里,写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乡村振兴,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刘兆竹表示,下一步将围绕药材深加工、和美乡村建设等谋划新篇章,让横岭村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通讯员 王守英 程林)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