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近400亿元,山东多地“入局”微短剧

··

大众日报记者 李梦馨

  微短剧市场规模近400亿元,山东多地“入局”

  微短剧如何走向精品化

  今年开年,“微短剧春节档”的概念横空出世,在《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等微短剧接连刷新行业纪录后,原本就火热的微短剧赛道竞争更加激烈。据不完全统计,超过800部作品竞逐“春节档”,创下了8天8亿元的市场纪录。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举办,会上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微短剧市场规模近400亿元、日付费高达6000万元。今年市场规模预计还将大幅增长。

  数据不是行业的全部亮点。随着《逃出大英博物馆》等优质微短剧的涌现,微短剧行业迎来了一个肉眼可见的转变——在经历了草莽时期的野蛮生长、自我淘洗后,微短剧精品化成为新议题。

  2022年开始入局微短剧行业的独立导演张子川,常年在济南等地从事拍摄工作。对微短剧近两年的全面爆发,他有着切身的感受。这两年,他经手过的微短剧项目,制作经费已经从最初的5万元涨到最高50万元。

  在张子川看来,山东的微短剧行业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在青岛,微短剧行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设施、平台方等都已经很完备,初步形成西海岸东方影都、城阳原流亭机场航站楼短剧基地、即墨天泰山艺文小镇三大微短剧创作基地,山东的微短剧行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走向精品化和行业融合的道路。

  不管是制作水准还是内容质量,微短剧一度被影视圈“嫌弃”。张子川最初入行微短剧,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尽管如此,微短剧的变革仍然是利于影视创作者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了从业门槛,让创作者凭借较低的成本就能实现自己的影视梦想。”因此,不管从受众还是从业者的角度看,微短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一段时间里,“土”和“俗”是捆绑在微短剧上的重度标签。除了认为微短剧内容无营养的诟病,更深刻的担忧还是部分微短剧中存在不良价值导向。不过眼下,这种刻板印象正在逐渐被改写。

  去年,一部现象级爆款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刷新了人们的固有认知。它用拟人化的方式讲述“国宝回家”的故事,将国风玄幻与现实题材相融合,引发全网的追剧和讨论热潮。这种高质量、正能量作品的出现,让很多从业者和观众对微短剧精品化有了更多期待。

  如何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回馈观众对行业的期待?张子川认为,内容监管是必要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标准让创作者把控内容方向和尺度,使创作者注重内容创作的多元化,摆脱爆款路径依赖,不能一味靠噱头去招徕观众,而是要提供多种类型、多元丰富的优质内容。

  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鼓励“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文旅和微短剧的携手,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行业趋势。

  在山东,各地也在探索“微短剧+文旅”的发展模式。譬如,由济南本土青年导演翟郅炜执导,正在拍摄中的微短剧《匠匠琉璃心》,聚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山琉璃,将淄博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在济南和淄博取景,用短剧展示两地的风土人情;郓城也在去年推出了两部大型系列网络剧《好汉街》和《水浒酒魂》,将水浒文化系列故事引入社交类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等领域,借助影视载体助推文旅发展。

  “微短剧与文旅的携手,可以从受众层开拓文旅产业覆盖不到的消费群体。”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晓风表示,微短剧作为一个内容形态,拥有跟很多产业相结合的能力和潜力,如医疗、新能源等,空间前景极大。

  “微短剧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想要实现行业的长远发展,仍需政策的引导和约束。此外,目前监管环节仍然存在缺漏,制定规则、加大内容管控力度也是必要环节。”于晓风表示。

  (记者 李梦馨)

责编:高雪婷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