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丨“先用后付”的糊涂账不能由消费者买单
··
海报新闻评论员 刘瑞琪
近日,电商大促频繁,消费者网上购物的热情高涨。然而,一些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功能,遭到了不少网友的吐槽。据报道,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在未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默认付款方式被更改为“先用后付”,不用输密码或者刷脸刷指纹就下单了商品。
所谓“先用后付”,就是指消费者网上购物时无需付款即可下单,商品确认收货后再付款,并在一定还款周期内为消费者免息。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模式,电商平台的初衷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减少购物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电商平台却在此机制中植入诸多“套路”,导致消费者一不小心就掉入“糊涂账”的陷阱。
部分消费者对“先用后付”的购买记录一无所知,收到货才知道自己用先用后付买了此商品;对于不熟悉操作的孩子和老人群体来说,这种“强制默认”的行为更是增添了麻烦;如果无意识购买又未能按期还款,还面临着影响信用评级等问题的隐患。更令消费者不理解的是,“先用后付”能一键开通,却不能一键关闭。商家像“躲猫猫”一样把取消选项藏起来,并且要等全部订单收货或售后结束,且在此期间不再下新单,才能关闭该功能。
如果是正常的信贷流程,有需求的消费者自主开启,这本无可厚非。可被强行默认更改,既没有告知更改过程,也没有明确的通知,这种隐形操作的“糊涂账”不仅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也让人对平台的信任与好感大打折扣。平台作为“先用后付”功能的窗口,理应承担起相应责任,通过服务协议详细告知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并充分说明“先用后付”的优势以及逾期后果、相关风险等;同时还要设置简单便捷的取消方式,当消费者不需要“先用后付”时,可以方便地关闭,把决定权交还到消费者手中。
“先用后付”既然是一种支付选项,那么消费者就理应具有选择的权利,平台无权使用各种技术手段,代替消费者思考和决定。留住消费者的,是平台的口碑和信誉,依靠技术上的“套路”吸引消费者买单,这种模式必不能长久。平台、商家、第三方支付渠道共同诚信经营,才能维护好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市场环境,实现与消费者之间互惠互利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