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员的一天——记莒南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2024-09-19 10:12   海报新闻

  八月的一天,清晨五点半,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文物普查员们已经早早起床,收拾行装,准备开始一天的田野调查工作。

  红马甲、普查证,是我们身份的标识。无人机、RTK,是我们可靠的伙伴。藿香正气水、降温贴,是我们安全的保障。

  吃完早餐,为身体摄入充足的能量后,我们一行人,连带着设备,一齐塞进一辆面包车里。

  迎着清晨的阳光,我们行驶在限速五十公里的道路上,一路奔向田野,拉开了文物普查员一天工作的序幕。

  在炎热的夏天,高温和暴晒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一不小心就会中暑。为了让我们的普查能够安全开展,消暑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合理调整时间,和太阳打起了“游击战”。

  上午七八点钟,阳光尚不毒烈,晒在身上还算是“温和”,这是我们的黄金时间,我们会加紧进行田间作业。待到中午,烈日当空,几缕稀薄的云彩飘浮在蔚蓝的天空,带不来一丝阴凉。庄稼的叶片上,乡间的土路上,空气中,都笼罩着蒸笼般的闷热气息。炽热的阳光毫不吝啬地和我们进行着零距离的接触,这时,我们必须暂时躲避阳光的主动“亲密”。

  田野的环境是复杂多样的,我们穿行在玉米丛,迈步在田埂上,驻足在林间,走访于乡邻乡亲。趟过泥地,跨过水沟,在田野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忙碌的身影。

  作为文物普查员,我们头顶草帽,手持探铲,由白变黑的皮肤是烈日给我们的“馈赠”。我们选定切入点,将手中的探铲一次次地探入地下,带出地下约1.8米深的土壤。掰开土块,从中探寻着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信息。

  在勘探工作进行的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标本收集和走访工作。手拿标本袋,低着头,弓着腰,如同白鹭捕食鱼虾一般,在田野中搜寻着古文化遗存的痕迹。一旦发现如陶片、石块等标本,普查员就会将它从泥土中捡起或者抠出来,用手揩去上面的泥土,掂量着它的重量,摩挲着它的质感,观察它的形状和断面,进行基本的判断,然后将它们放入标本袋中,并做好标识。

  田野调查中的走访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为了获取文物新线索,我们需要不断地走访。田间耕作的老农,路过的乡亲,树下乘凉的村民,都是我们采访的对象。每当我们询问他们过往的历史时,他们总是会颇有感情地向我们讲述留在他们记忆中的过往。如果一个人说不准,乡亲们还会相互招揽,凑成一群人,各自讲述自己的记忆,并相互印证,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为我们还原出遗址的一角原貌。

  完成以上环节后,一处遗址的田野普查工作就进入收尾阶段。我们根据勘探获得的结果,确定好遗址的边界范围,利用RTK在遗址的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角上定位打点,获取遗址的准确位置。最后,放飞无人机进行航拍。无人机升上百米高空,将遗址地表的全貌尽收眼中。

  如此,一处遗址的田野普查工作就算是收工了。

  每当我们结束一天中最后一处遗址的田野普查时,时针大多会指向傍晚的六七点钟。此时,黄昏的阳光已经不再炽热。夕阳挂在天边,给地平线描上了一层金边,我们也准备归程了。

  我们一行人坐在车里,行驶在夕阳的余晖里,车窗外是整齐的民居,茂盛的庄稼,如诗如画般的云彩。车内的气氛很是融洽,虽然脚上沾满了泥泞,汗水湿透了衣衫,普查员们还是聊得热火朝天。从今天普查的新发现,到今天谁摔进了泥坑里,还有人就标本的断代问题争论了起来,又聊起了今天晚上吃什么,聊起了各自的家乡……渐渐地,有人的声音小了下来,我们看过去,原来他已经睡着了。

  回到家中,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简单地吃过晚饭,将被汗水湿透的衣服扔进洗衣机,舒舒服服地洗个澡,躺在柔软的大床上,舒展着自己的四肢,释放着积攒了一天的疲惫。

  夜未深,月当空,普查员们已进入沉沉的梦乡。

  这就是我们的一天,累,但充实并快乐着。

  明天的太阳依然会照常升起,

  我们依然会元气满满地奔赴田野文物的普查一线。

  文/莒南县文物保护中心 张千年

责编:王潆梅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