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木桃报琼瑶”?

2024-10-31 17:26   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济南报道

  《诗经》中曾写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赞好人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结草衔环、报本反始等故事数不胜数。

  就在前不久,“谢谢你!身边好人”济南市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故事分享会(第二场)在千佛山公园共享绿地举行。人们为“身边好人”代表佩戴绶带、献上掌声,表达敬意与感谢。

  从一场仪式、一次表彰,演变为一种态度、一种风尚,礼赞好人成为济南的重要代名词。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礼赞好人?为何要对好人们“木桃报琼瑶”?

  

  好人的精神力量既宽厚又博大。可亲可敬、可感可学的好人,既给人们以心灵的温暖与安抚,又激发人们前进的动力与勇气,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火炬。在“谢谢你!身边好人”故事分享会这样的活动中,传递的正是传承优秀美德、弘扬时代正气的鲜明导向。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时兴起、举手之劳的好事,可能很多人都乐意去做,但一直坚持下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比如,来自长清区大峰山林场的护林员张传林,子承父业,20年如一日一个人坚守山顶。来自历城区全福街道的居民刘德英,不辞辛苦照顾残疾大伯哥30余年。济南市明天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刘梅,25年来帮助3000多名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

  好人之所以担得起“好”字,在于其起心动念时升腾起的善念。这种积极的力量足以唤起人们心中对陌生人间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渴望,给予社会与大众力量、温暖与希望。

  比如,五年前,学生石亚瑄因为一场突来的疾病导致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为0.01。在康复过程中,她自学了盲文,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全国范围内的视障者提供免费盲文打印服务,“命运打击了她,她却一转身开始帮助别人,成为了一束光。”

  有人说,好人难做。有此感慨的原因之一是,尽管人们依然有赤子之心,依然有干云义气,然而有些时候,种种现实顾虑牵绊住了他们仗义而行的脚步。因此,那些人性向善的本能瞬间让我们格外感动,那一刻,没有多余思考,没有趋利避害的权衡,只有毫不犹豫、奋不顾身。

  比如,生于1944年的马树奇,在散步途中,发现不远处温室大棚种植区燃起熊熊大火,他不顾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手持铁锨去救火,自己却因吸入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体力透支不幸牺牲。

“身边好人”马树奇

  

  一个好人,带动一群人;一群好人,温暖一座城。如今,“济南人好”的从众效应不断放大,构筑“好人之城”的精神底色。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济南有超过150万名注册志愿者、1万余支的志愿服务团队,他们累计开展了活动5000余项,年均累计服务1000万个小时,在文明城市、应急救援、文化文艺、智慧助老等各个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除了“泉城义工”品牌,济南还创新打造“一城大爱暖泉城”等文明实践品牌,开展“孝老爱亲”“关爱退役军人”“志愿献血”等活动。

  拿商河县开展的文明单位包管区活动来说,今年以来,54家文明单位与包管区结对共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健康义诊、技术助农、法律咨询等活动100余场。

  礼赞好人,彰显着一座城市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表现一座城市对寻常百姓的关注、对爱心的呵护。

  近年来,济南相继开展了“济南市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故事分享会”等各种礼赞、慰问活动,向“活雷锋”颁发荣誉证书、为他们披上红绶带,在颇具仪式感的活动中,让这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大多数”,也能成为聚光灯下受人赞美的主角。

  此外,通过推出一系列礼赞身边好人的主题活动,如节日慰问、困难帮扶、健康体检、公益观影、参观座谈等,真正做到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礼赞是多方面的,正是在感谢、帮助、支持、鼓励的浇灌下,奉献、互助、友爱之树才会越发茁壮。

  

  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最美人物”不断涌现的强大支撑。当“让好人有好报”成为城市的一种风尚,那么做好事便不再困难,也不再令人犹豫。

  就在前不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的“中国好人”特别节目,讲述了12个平凡但感人的故事,“济南超人”许亮位列其中,来自济南的“身边好人”在全国舞台上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在济南这座城,像马树奇、许亮、张传林这样的平凡好人有很多,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下班路上伸出援手,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久而久之,形成了“济南人好”的口碑和效应,这是济南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也是深化城市精细管理的生动缩影。

  让“好人有好报”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今,越来越多城市有了这份共识。比如,有些城市持续健全对好人的激励回馈机制;为志愿者提供更细致、更直接的服务保障等。以上都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探索的一些做法。

  礼赞好人不应该是一阵风,而是一件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事。崇尚好人才能产生好人,争做好人才能好人辈出。未来,我们仍期盼看到更多好人的故事,看到德之美、德之贵从未远离,看到向上向善的力量如同一束束“微光”汇成火炬,点亮千家万户。

  (图片来源:王平、文明济南、视觉中国)

责编:胡中喆
审签:张 娜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