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育初心 助力教育援青——记临沂援青教师鲍红艳
2024-11-25 22:01 大众网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解强民 通讯员 魏伟 青海海北州报道
2024年2月29日,新年和元宵节的喜庆气氛还未完全退去,作为新一批山东援青教师团队的一员,我接到通知集中乘车前往济南,由济南遥墙机场启程飞赴西宁。4个小时的航程,跨越半个中国,将我从齐鲁大地沂蒙老区带到了两千多公里外的青藏高原海北藏族自治州,正式开始了我的青海支教生涯。
二月底的青海,仍是冰天雪地春寒料峭,面对这片广袤又神秘的土地,我既充满好奇与期待,又微微有些紧张与担心。我能适应这里的高原气候条件吗?我能适应这里的学情吗?我能以自己绵薄之力给当地的教育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改变吗?
经过一段时间细心调整,我慢慢适应了这儿低氧环境下的工作和生活,跟这特殊条件也能和谐相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们朝夕相处,认真且全面地正视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各自的需求。渐渐地,我由衷地喜欢上了这群朴实又可爱的孩子,并且通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探寻到了十分契合现实学情的教学策略。同时,借助集体备课、专题教研以及碎片化交流研讨等诸多方式,我与当地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同仁有了频繁的接触与互动,期间开展了比较多的观念分享以及思想碰撞活动。通过这些努力,初步推动了一些更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当地落地实施。
如今,我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个第二故乡。“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愿意继续用自己踏踏实实的行动,实践我的教育梦想和支教初心,为青海基础教育的发展与优化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以身胜言 率先垂范
在工作中,我始终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奉为人生信条。秉持 “要想正人,必先正己” 的理念,无论课上课下,我都时刻留意自身言行的影响,以身作则,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支教期间,我每日早早到校,深知身教胜于言教。果不其然,原本天天迟到的同学渐渐开始提前到校。由此我深切体会到,教师的言谈举止,既受学生最严格的监督,又时刻被学生效仿。所以,当我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自己先全身心投入工作,保持刻苦钻研精神;叮嘱学生遵守纪律时,自己先严格遵守校纪班规……终于,有学生主动大声朗读课文了,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了,还有学生主动下课找老师讲题了。我从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验证了 “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 的至理名言。
严慈相济 教书育人
高中阶段堪称学生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从少年迈向成人的过渡阶段。此时,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自律性欠佳,故而严格的班级管理对其习惯养成、知识学习等意义重大。从课堂纪律、出勤情况、环境卫生、仪容仪表、手机使用到学习任务完成等各方面,学校、年级与班级皆制定了具体规定。然而,规定出台并非万事俱备,有 “法” 可依仅是开端,有 “法” 必依、违 “法” 必究才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所在。
身为任课教师,在协助班主任严格管理时,需遵循严而有度、严而有方的准则。我深知教学管理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唯有严爱相济,方能赢得学生信赖,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达成教书与育人并重的目标。唯有给予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他们方能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喜,进而学着去关爱他人。“金凤凰” 需要爱,“丑小鸭” 更应得到关爱,对于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要倾注满腔热忱。要尽力做到多谈心、多走访家庭、多提供帮助、多给予鼓励,并积极寻觅且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促使其绽放光芒。
师爱乃师德之魂,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道德的重要标识,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在教育教学历程中,我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爱学生,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凭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以及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钻研业务 提升自我
教学作为教师的核心工作,搞好教研工作乃是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举措。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切不可墨守成规,务必时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素养,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为此,我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入领会其基本精神,同时多方搜集资料,阅读报刊,以便及时了解课改新动向。
我注重汲取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每次课前都会精心筹备,坚决不打 “无准备之仗”。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及教辅资料,精准把握课文重点难点,进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板书以及作业。在课堂教学环节,我持续探索并更新教学方法,致力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秉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勇于把控教学节奏、善于诱导学生深入思考且方法灵活多变的原则,传授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促使学生在正确的思维路径下,手脑并用,真正摆脱 “死记硬背” 的学习模式。
我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独立思考,培育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勇于质疑,使其能够在分析比较中扎实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课后,我会及时批改作业,要求学生认真订正错题,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辅导工作,查漏补缺,全力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提升。
交流互鉴 共同进步
将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入当地学校,推动当地教育水平提升以及教师专业成长,这既是当地对支教教师的重要期许之一,也是支教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从紧锣密鼓筹备援青出发事宜到正式启程,虽仅有短短数日,我仍抽空梳理了从教以来,特别是新高考实施后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的各类材料,以便在支教期间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与当地同行展开交流探讨。
然而,入青工作后,首先面临的便是两地 “新”“老” 高考的差异,其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能力要求的高低及侧重程度上。当然,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状况以及学习所面临的困难等实际情况,同样是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时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尽管存在此类客观差异,但我迅速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即便不能直接照搬以往经验,可无论考情、学情怎样变化,那些历经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相对先进、科学的教学策略,总归存在于新环境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可能性。基于这一认识,并结合对学校课堂及学生实际情况的观察,我与当地教师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了交流互鉴: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英语课堂的容量与实效性、英语课堂读写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示范课、公开课、集体备课教研等形式,我将自身对于英语教学的理解以及山东地区的英语教学模式展示给了当地教师,并与他们展开研讨交流,在优化课堂设计、提升课堂实效、强化能力培养策略这三大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在我此前承担的一个省级课题的课题组成员安排中,特意吸纳了芮莹、赵高什吉、陈雪晨等三位本地教师。凡此种种作为,皆是为了踏踏实实地做好 “传帮带” 以及示范引领工作,我认为这也正是教育援青的核心意义所在。
红色研学 担当使命
为深入贯彻落实 “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同时深入了解海北州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所取得的建设成果,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力增进与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厚植民心相通的深厚情谊,相关部门已多次组织山东教育援青干部人才前往有关地区,开展红色与生态研学暨主题党日活动。
借助这些研学活动,我对青海以及海北州的认知显著增加,对这片第二故乡的情感也愈发深厚,内心由此萌生出更为强烈的归属感与使命感。特别是在对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中国原子城等红色景点进行研学参观的过程中,我从中汲取到了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自身担当作为的过硬品格也得到了充分锤炼,这无疑为今后能够更好地服务海北地区、切实履行教育援青的工作职责筑牢了坚实根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会始终铭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诲。在青海这片大西北的热土上,我将继续和我的支教伙伴们并肩作战,坚守教育初心,为教育援青贡献山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