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里的中国丨5封家书珍藏半个世纪,他要把这份“从苦难到辉煌的见证”传递下去

2024-10-25 19:43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张振楠 刘宪卿 德州报道

  在德州市档案馆,陈列着5封泛黄的家书,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这是一位从旧社会走到新中国的父亲,对参军儿子的深情寄语,更是亲历者对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诉说。每一行字,都承载着父辈的期望与教诲;每一段落,都折射出时代发展与家国情怀。

王有金在家中

  18岁参军报国

  父亲的5封家书让他更踏实、更坚定

  1969年的冬天,寒风凛冽。18岁的王有金参军报国,满怀憧憬地踏上了从山东德州驶往吉林的火车。刚到部队的那段日子,父亲王元杰的一封封家书,给了他很大的安慰和鼓励。

  “你在部队要好好地学习毛主席著作,要活学活用,通过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在部队立新功,做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这是1970年,父亲写给王有金的第一封家书。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书信是父子间唯一的联系纽带。

王有金参军入伍后,1970年元旦,父亲写给他的家书

  王有金回忆:“每当收到父亲的家书,我总能感受到他那种深沉的爱和殷切的期望。他在信中,不仅关心我的生活,还时常叮嘱我要珍惜在部队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这些家书激励着王有金在军营努力奋斗,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有金(前排右二)在部队时的照片

  “当时连队党支部要吸收我为党员,需要提供家庭情况资料,我写信问父亲,父亲很快给我回了一封长信,对家族史作了详细回答。”王有金回忆说,父亲在信中细数了全家在旧社会经历的磨难,深情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过去咱一家人辛辛苦苦地劳动一年还不够吃的,不够用的。赶上天灾病贫,就无法生活。”父亲在信中写道,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学瓦工。然而,在学徒期间,他受尽了打骂和欺辱,没有多余的钱,连生病都不敢去医院治疗,只能硬扛着。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王元杰和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受剥削和压迫,可以安心工作。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孩子,过上了踏实幸福的日子。

  年少时的苦难经历,让王元杰对幸福安稳的日子更加珍惜,也让他对儿子王有金寄予厚望。这些,都体现在一封封家书的字里行间。

  父亲写信的那个年代

  根本想象不到发展能这么快、日子能这么好

  “今年的麦秋比去年好得多,每人平均分小麦60斤到70斤。现在也下了雨,正在种玉米,家里粮食也够吃的。”那一年是个好年景,口粮足,王元杰很高兴,特意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提起,字里行间是满满的高兴。

  如今,“年年丰收”早已不是奢望。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小麦产量已从过去的每亩一百多斤提高到上千斤,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原来的麦收,是生产队的社员们把麦子割下来或拔下来,弄到场院里再打压脱壳……”王有金回忆道,“那时候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现在不同了,有了现代化的收割机,从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省时省力。”

  从手拔到镰刀,从镰刀到小型收割机,再到如今的现代化收割机。生产工具的发展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变化,正是新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体现。

  除了农业生产的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那时候我父亲下班骑自行车回家,路上带着胶水、锉刀等补胎工具,还带着气管子,万一路上自行车扎胎了没气了,就得自己补,补完再接着骑,骑四个多小时才能到家。”回忆起父亲当年从德州骑车回宁津老家的艰辛历程,王有金不禁感慨万千。如今,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等现代化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极大地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无论是出差还是旅游,人们都可以轻松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通方式,享受快速便捷的出行体验。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昔日的泥泞小路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或柏油路,农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现在农村家家有冰箱、人人有手机,出行也非常方便。”王有金说,这种变化是他父亲当年做梦也不敢想的。从书信到电话,再到智能手机、网络视频通话;从自行车到火车,再到直通各市的高铁、开到家门口的私家车……交通与通讯的飞速发展,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年过七旬仍笔耕不辍

  计划写10本书,把“新中国的甜”讲给更多人听

  退伍后,王有金回到家乡,先后在轻工业局、银行系统工作,一辈子兢兢业业。如今已退休十多年,但他一直闲不住,总想能为家乡做点什么,为教育后代做点什么。

  在王有金的家中,记者看到了大量藏书和他创作的七部文学作品。这些书籍和作品不仅见证了王有金个人的成长与奋斗历程,更体现了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要珍惜机会,要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王有金说,“这种家国情怀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无论是在军营中还是在地方上工作,我都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和共产党员的初心。”

  “2016年村里打算改造,我代表村支书写了号召书,号召大家捐款支持村里建设。结果有186人捐款40多万元,这让我深受感动。”这次经历对王有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深感村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如此宝贵,这些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他萌生了写书的念头。于是,他开始拿起笔,用文字记录下村里的点点滴滴,无论是风土人情、历史变迁,还是那些平凡而又不凡的村民故事,都被他一一收录进书中。

王有金写的书

  如今,年过七旬的王有金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丝毫未减。他计划着再多写几本书,把家乡的故事和时代的变迁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看。在他看来,这些文字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和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寄托。

  而他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5封家书,不仅是亲情的传递,更是时代飞速发展、祖国日益强大的见证。它们记录了个人成长的足迹,也映照出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崛起、不断追求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王有金说,他要努力把这些故事保存好、记录好,讲给更多的人听,希望能永远激励后辈们砥砺前行。

  【征集线索】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众网·海报新闻旗下各平台、腾讯新闻持续面向全网征集家书线索。如果您有家书、日记、手稿或相关线索,可发送基本资料、联系方式到“家书里的中国”活动电子邮箱:jsldzg2024@163.com;可下载海报新闻客户端,进入海码头“家书里的中国”话题留言;可通过“海报新闻”抖音号、微博话题#家书里的中国#首条置顶微博等渠道留言提供线索。如您不方便网上投递,也可拨打热线电话0531-85193610反馈信息。山东网友或提供与山东相关书信线索的,还可以根据您所在的城市联系16市档案馆征集处,向档案馆提供家书资料。

责编:于琳琳
审签:王 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