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百姓“救命钱”需要更多向前一步

2024-10-23 14:36   北京青年报

  守护好百姓“救命钱”,不仅要让监督贯穿医保、医疗、医药、财务、信息等多个条线,也要更加注重发挥大数据作用,实现现场检查和大数据结合下的“精准打击”。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全国定点医药机构对照问题清单自查自纠制度,也要加大违规公开曝光力度,强化警示震慑效应。不仅要探索建立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办法,警示医务人员主动约束手中的“处方笔”,也要更好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基金监管,让打医保基金坏主意的不法之徒无处遁形。

  10月22日,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在《中国医疗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发展报告(2023~2024)》发布会上透露,今年1月至9月,各级医保部门追回医保基金160.6亿元,同比增长38.7%;医疗机构通过自查自纠,主动退回医保基金近36.2亿元。国家医保局飞行检查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今年已检查500家定点医药机构,数量超过此前5年的总和。

  医保基金作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亿万民众的健康保障之责,其安全与合理使用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2018年,我国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1万亿元,总支出1.8万亿元,2023年收入升至3.4万亿元,支出增长至2.8万亿元。近年来,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持续完善,管理服务提质增效,医保制度运行总体平稳,群众待遇巩固完善,基金运行总体上安全可持续。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关系到每一名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医保基金监管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一个时期以来各级医保部门查处的欺诈骗保案件看,一些地方拉拢群众虚假住院、无指征住院普发高发,无资质行医、伪造医疗文书、篡改检查检验报告、虚构诊疗项目等行为明目张胆。个别医药机构不仅合谋骗保,还妄图通过集体串供、篡改病例、销毁会计凭证、删除数据等行为恶意对抗检查。这些情况充分表明,守好百姓“救命钱”刻不容缓,必须以动真碰硬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向各类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宣战。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医保基金使用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医保领域违法违规问题具有历史性、广泛性、顽固性等特点,当前医保基金监管仍处在攻坚阶段。一方面,骗保手段迭代升级、隐蔽性强、处理难。比如个别医院以“免费接送”“包吃包住”“出院送药送钱”为噱头吸引城乡居民住院。不法分子在虚假用药、虚构病历、虚设检验、虚记耗材等环节分工明确,甚至设立专人负责“应对医保检查”,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化、分工化程度越来越高,团伙化、职业化特征愈发明显。另一方面,“跑冒滴漏”仍一定程度存在,违反规定收费、串换项目收费、过度诊疗、套餐式打包多收费等情况多发频发,亟待严格依法规范治理。

  与此同时,随着医保改革深入推进,惠民政策不断深化,门诊统筹全面推开,跨省异地就医快速普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基金监管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总体而言,医保基金监管形势依然严峻,维护基金安全任重道远。

  守护好百姓“救命钱”,不仅要用好既有明确公开的年度飞检和“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专项飞检,让监督贯穿医保、医疗、医药、财务、信息等多个条线,也要更加注重发挥大数据作用,实现现场检查和大数据结合下的“精准打击”。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全国定点医药机构对照问题清单自查自纠制度,推动医药机构更加自觉规范医药服务行为,也要加大违规公开曝光力度,强化警示震慑效应。不仅要探索建立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办法,探索类似“驾照扣分”的方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记分,警示医务人员主动约束手中的“处方笔”,也要更好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基金监管,让打医保基金坏主意的不法之徒无处遁形。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用更多向前一步的努力守好百姓“救命钱”,我国这张全球最大的医疗保障网才能越织越密。

  面对严峻挑战,卫健部门的深度介入与强力监管为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构建医保基金监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还需要立法机关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细化违规行为的认定标准与处罚措施上向前一步,用“带电”“长牙”的法治高压线规制医保基金使用行为,让每一笔医保资金都能精准滴灌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责编:孙海燕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