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拾遗 | 陈国芳: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2024-09-23 14:30   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王彬 宁晓洁 威海报道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八月中旬,胶东非遗皮影戏传承人陈国芳,携同妻子为威海市怡园街道安和社区的居民们献上了一场精妙绝伦的皮影盛宴。今年七十二岁的他,与皮影艺术相伴已逾四十载。这份家传的技艺,自幼便在爷爷与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深深根植于心。

  夜幕降临,戏台搭起,几盏工业用大灯瞬间照亮了整个舞台,也映照出了陈国芳那双布满岁月痕迹却依然灵巧的手。尽管幕后如蒸笼般炙热,但陈国芳夫妇却坚持了一个多小时的演出。

  一幕皮影,演绎千古传奇;双手之间,尽显非遗神韵。操控十几根操纵杆,几个影人随着腾腾的鼓点或挽发簪花,温婉细腻;或策马杀敌,英勇无畏。故事中的人物“落”入现实,在陈国芳的手中栩栩如生。他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艺人,更是一位深谙皮影表演每一个环节的“影匠”。从绘画、雕刻、上色到演出,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耐心,仅二尺二的影人,他就亲手制作了五十多个“身”,“头茬”更有四五百个,“身”与“头茬”处做了接口,一组合就得到一个完整的影人。

  无论是文场的细腻表演,还是武场的敲锣打鼓,这一切的传承,在没有网络的年代,表演要依靠一代代人的创意、经验与智慧流传,更依靠皮影戏剧本“影卷”,“看影卷最难。”陈国芳这样说。影卷就像一张复杂的五线谱,每个字句和角色变换都如同乐谱中的音符,皮影艺人则必须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快速解读影卷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捕捉到角色的情感起伏和剧情的发展。这要求演出前无数遍的练习和敏锐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剧情的起承转合中,快速调整自己的语调和表演,更要以精细熟练的动作控制好手中的影人,将声音、光影、形态融合得天衣无缝,传递出令人心弦震颤的情感共鸣。

  陈国芳坚守着这份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带着皮影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同时不断创新,结合时代精神与观众喜好,编排新的剧目选段,“我们会受邀演成部的戏,那要好几天才能演完,进社区进校园时短小精悍的选段更受观众欢迎,孩子也看得津津有味。”陈国芳如是介绍。新编的剧目涵盖古装戏《穆桂英挂帅》《三打白骨精》等,也有现代戏《永不消失的电波》、儿童戏《鹤与龟》等,不仅保留了传统皮影戏的神韵魅力,还融入了现代元素,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陈国芳视皮影戏的传承为自己的使命,他积极争取与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合作,将皮影演艺纳入学校特色素质教育;自编了《皮影八讲》教材,从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到制作表演说学逗唱全面地讲给孩子们听;注册成立了胶东皮影文化艺术团,带领团队走进景区、社区、校园等演出,传播皮影文化。“现在,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学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孩子们对皮影戏的热情非常高涨。在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我指导孩子们组成了皮影剧社,前几年,剧社在威海市政府前的人民广场表演了十几分钟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节选,孩子们的表现很亮眼,表演结束后主持人来到后台,说观众们非常希望亲眼见见我们这些皮影戏的表演者,于是我将参加演出的小朋友们召集起来,一同走到戏台前向观众致意。”

  陈国芳深情地回忆起演出光源的迭代历程:“从古朴的麻油灯、煤油灯,到相对明亮的蜡烛,再到如今璀璨夺目的电灯,我们一步步迈入了‘灯火辉煌’的新纪元。光源的革新也让表演效果得到了质的飞跃。”这番变迁不仅见证了他个人的艺术生涯,也坚定了他对时代进步与皮影戏传承并行的信念:“传承的真谛,并非仅在于培养新一代皮影艺人,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通过观看演出、深入了解这门艺术时,传承的种子便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传承。”

责编:姚潇雨
审签:郑云歌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