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日照 | 货不对版的商品该找谁来买单?

  赵晓楠

  “又被直播间硬控了一个下午”“买来往往也就放在一边了,但一看到介绍得这么好就又忍不住下单”。如今,网购对很多人来说已不再是一件新鲜事,足不出户即可货比三家,方便地购买心仪商品,极大地方便了生活。然而,在一些电商平台中,打着捡漏名号的“白菜价”商品却一次又一次伤了消费者的心。

  近期,央视新闻曝光了一批网商平台中的“小人国”商品,不到手掌大的卷纸、指节一般大的月饼让人啼笑皆非。奔着捡漏去,败着兴致回,一件件货不对版的商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为电商平台蒙上了一层“虚假”的面纱。

  披着低价伪装的商品总是如风般变幻莫测,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拒绝套路,诚信经营,是为消费者提供“安心购”的必要前提。

  为何频发的“小人国”商品事件仍刹不住消费者“上钩”的冲动?

  在网络平台上搜索“货不对版”“虚假宣传”等关键词,就可以看到很多网友分享的亲身经历,许多媒体也介入其中,向广大群众宣传虚假宣传的套路与陷阱。但是当走入个别直播间,还是会听到熟悉的套路“不要99,不要69,今天地板价只要29!”就像前段时间引爆舆论的“美诚月饼”风波,就是抓住了消费者们贪小便宜的心理,再通过一些虚假、夸大宣传一举击溃消费者心理防线,乖乖自掏腰包。虚假宣传的燎原之势愈演愈烈,究其根本还是被拿捏了心理“命门”。

  下单前默念三遍“便宜没好货”,糟货烂货都走开。贪小便宜的心理人人都可能存在,但是也要知道,贪小便宜往往会吃大亏。就像很多老人为了抢免费的鸡蛋不惜跨越大半个城,最后身体遭殃。电商平台中的陷阱也往往如此,甜蜜外衣下,一个蓄谋已久的谎言正在等待被揭开。追求性价比本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在发现价格便宜到“离谱”的商品时,一定要多加三分谨慎,擦亮眼睛,细心浏览商品详情页,注意商品尺寸、材质、用途等重要信息,谨防“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存在商品信息描述不全的情况,第一时间寻求商家客服或官方的协助,在下单前做到对商品完全了解,最大限度减少此类事件发生。如果已经遇到这样的情况,更不要选择默默忍受,及时保留证据、寻求平台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帮助,用坚决的态度打压不良商家的气焰。

  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能砸自家招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遭遇货不对版的消费者都存在维权难现象,很多都是因为商家确实对商品实际作了标注,不能称作虚假宣传。但处在角落、使用极小字号标注的说明并不是“挡箭牌”,如此昭然若揭的用心,早该在源头扼杀。商家为平台带来用户,平台为商家带来信任保障,如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更应该以完善的规则作保障。完善商家准入制度,对不诚信商家坚决出具“红牌”,让多次出现此类现象的商家“出局”是平台的基本操守。除此以外,在未然之处寻找蛛丝马迹也是平台应有的责任。赶在消费者之前,多识别一个陷阱,不仅维护了众多消费者的权益,也是擦亮了自己的招牌。

  说一千,道一万,自觉维护合乎规范的网络购物环境,只是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最强有力的保障仍是法律。就像今年二月份出现的“挖掘机货不对版”事件,原本期待的多功能挖掘机到手发现只是一个玩具,如此荒诞的事情在法院“退还货款并三倍赔偿”的判决声中落下帷幕。是警醒、是伸张正义、是星星之火,绝不手软是网购这片清净之地中最坚实的保障。

  添置新物本是令人愉悦的“减压”之举,少一些货不对版的糟心,多一份相互信任的省心,“买买买”,本就应该如此简单。

责编:赵洪芝
审签:孙 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