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的年轻人|梁胜伟:从物流车司机到90后“新农人” 崔家集“西红柿经济”拉动返乡创业潮
2024-11-26 16:09 大众网
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一群“年轻人”正以满腔热忱书写着新时代“三农”新篇章。他们不再只是城市的过客,而是选择两手沾灰,双脚沾泥,扎根乡土,怀揣乡村情怀,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三农发展的结合之路,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着活力与希望。大众网青岛开设“回村的年轻人”栏目,走村访园,聆听“新农人”故事,感受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大众网记者 毛道光 青岛报道
进入11月份,在平度市崔家集镇,青岛宅科梁家粮食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胜伟忙碌了起来,眼下他大棚种植的两亩地小西红柿迎来入冬后的新一茬收获季,20多天的时间里,已陆续向外销售了近2000斤。
90后的梁胜伟向记者展示自家种的小西红柿。
11月22日,小雪节气,记者刚走进合作社的种植大棚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巨大的温差,不同于室外10度左右的气温,棚内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温度一度逼近30度,此时正在给小番茄加盘头的梁胜伟更是热得直接脱掉了外套。他告诉记者,“小西红柿是喜温果蔬,最适宜的温度就是20度到30度,而到了晚上要保持在15度到18度,这样生长出的小西红柿甜度就能在10个左右,口感相当好。”
小西红柿品种为釜山88。
戴眼镜,个挺高,皮肤有些黝黑,指甲上带点泥土,是记者初见梁胜伟的样子,90后的他是青岛宅科梁家粮食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如今大众口中的新农人。
得益于崔家集镇西红柿产业发展壮大,梁胜伟乘着这波乡镇政府的兴农浪潮,回乡创业做起了小番茄大棚种植,近几年更是把这门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成为十里八乡村民眼中的“成功人士”。
梁胜伟种植的小西红柿。
“我之前是开物流车的,在外面闯荡了多年,在家人的鼓励下,选择回村创业。”2019年,25岁的梁胜伟回村盖起了大棚,“一个大棚的成本在15万元左右,加上一些种植成本和人工成本等,第一年的成本就在20万元上下,但是当时市场行情好,一斤小西红柿的价格在10多元钱,没成想一年的时间,我就回本了。而且当时还有车贷房贷,干脆继续做大棚种植得了。”于是梁胜伟在第二年扩大种植规模,如今他自己就有七个大棚。
从8月底种植,11月产果,一直到来年6月份,大棚里一直会有小西红柿往外销售。“我们现在种植的这个品种是釜山88,这个品种的小番茄特别适合我们这里的土壤,小西红柿酸甜可口、皮薄爆汁,吃完后口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品质上乘。”梁胜伟自豪地告诉记者,“崔家集西红柿被称为西红柿中的‘口感大王’,好吃程度不言而喻,销路基本也不用愁。”
“我承包的大棚占地两亩,按照往年的平均产量来看,每亩地产量在2万斤以上,大棚的总产量就在四万斤以上。”梁胜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亩地两万斤的产量,如今行情均价在七八元钱左右,质量好点的能卖到十元上下,一亩地至少有12万到15万入账,两亩的大棚总收入就有希望达到30万元,刨去包地、人工、养料等成本,一年下来收入还是比较可观。”
崔家集镇的一处代销点,工人们正通过机器分拣g小西红柿。
记者注意到,在距离梁胜伟不远处便有一处小西红柿代销点,尽管是中午时分,依旧有工人们忙碌,机器运转。据负责人王子龙介绍:“现在还不是小番茄的收获旺季,我们这个代销点每天大概发出2000斤的货,等到来年二三月份,这里每天大概能发出两万斤的货。”
包装好的玲珑小番茄。
11月份仅是大棚种植小西红柿的第一茬收获季,受现阶段的日照和夜温的影响,目前棚内小番茄的产量并不高,等到来年三月份左右,这批小西红柿将进入盛果期。梁胜伟说:“那个时候采摘、管理仅靠自己家的人根本忙不过来,需要从外地招聘工人来干活。”
跟着乡村的兴农浪潮赚到了钱,梁胜伟打心底里高兴,也坚定了做新农人的信心。“我们这里小番茄之所以能从无到有、发展得这么大,并且不愁销路,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告诉记者,“最初崔家集尝试种植小西红柿是得益于政府的扶持项目,多年前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这里建起了一些大棚,政府鼓励村民承租种植,就是在这一契机下,村民们发现了大棚种植小番茄的收益。”
崔家集——中国西红柿之乡。
“之前我也是在外面工作,是小番茄的产业把我吸引了回来。”王忠先看到老同学梁胜伟的小番茄生意红火,于是也加入到了崔家集镇的种植大军中。“现在我和父母一共种植了2个冬暖棚,约4亩地,全部都是9月初种上的,现在已经种植了两个多月,小西红柿刚刚转色,预计月底开始上市。还有两个春暖棚,约4.5亩地,定于明年春天种植。”
一颗小小的西红柿,不仅是“中国西红柿之乡”崔家集镇的大明星,也是万千村民过上好日子的“致富果”,甚至还带动了当地物流、餐饮、用工等发展前景。“如今在我们这里种大棚的,从20多岁的小青年,到60多岁的大爷大叔,都有!年轻人回乡创业,在崔家集是一种常态。”梁胜伟说道。
航拍镜头下,崔家集成片的种植大棚。
据了解,崔家集全镇西红柿设施栽培大棚总数4500余个,种植面积2万余亩,实现年销售收入10.3亿元,带动村民年增收超6亿元,产品畅销俄罗斯、北京、上海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