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采:书法艺术的生命线——听戴丕昌教授讲书论有感

2024-11-28 16:24   文化视界

2024年11月9日,立冬之后第一个星期六,来自高校、企业、机关、银行与媒体各行业的书法爱好者,带着两周来书写的体会和习作,齐聚文昌书院,开始了又一次的书法指导与答疑,交流与切磋,初冬寒凉的天气也没有挡住同学们学习的兴致和热情。

上课伊始,戴丕昌教授首先给大家分享了梁启超先生关于“趣味”的论述:“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

趣味是最好的老师,书法学习也是。人生要有趣味,有趣味才能活得激情盎然,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梁启超先生如是说,乐道守真的戴丕昌教授也一直践行此说。

本次课戴老师带领大家学习其著作《古代书论选译》中苏轼关于书法的论述。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文艺全才,给后世留下了上百万字的诗词文章,以及“黄州寒食诗帖”“怪石图”等无数书画杰作,其巨大的文化精神和人格魅力穿越千年还在感召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不仅如此,他作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还开创了宋代的尚意书风,对书法艺术理论的深入思考与总结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本书所选苏轼的论书内容充满了他对书艺的独特认识与感悟,不少真知灼见让大家深受启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书写指导意义。

在戴老师旁征博引而又生动形象的解读阐释下,同学们对苏轼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的论述,有了更深入的感悟理解,进一步明白了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位鲜活的、富于生机活力的生命形体,具备神采、气韵、骨力、筋肉、血脉等充盈的生命气息和饱满的精神气韵,这五种元素相辅相成,融合为一幅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元素,都不能称之为完好的书法作品。苏轼作为文学艺术大家,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里他超越字法章法等技巧因素,略貌取神,抓住了书法艺术的生命本质和审美方面的精神特性来论述,与其尚意书论一脉相承。

书法理论讲授与书写实践紧密相结合一直是文昌书院教育教学的特色。在理论学习之后,戴老师又接着针对本次同学们所临写的《元倪墓志》《经石峪金刚经》《白氏草堂记》等作业进行指导。在激励肯定大家进步的同时,他又站在更高层次上指出大家作业中“神与魂”不足的问题,引用南朝王僧虔的话,“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再次强调了“神采”的重要性。

如何使自己的临帖更有“神采”呢?戴老师说,大家平时练习注意力都在字的笔画外形上,往往看一笔写一笔,生怕写不像。当然,字法笔法也很重要,但若只注重字的笔画外形,“静中取形”,追求写得“像”不像,而最终非但写不像,还会使所写“状如算子”,缺少生气神采。这就要求书写时不仅要静中求形,追求“形似”,还要动中取势,求得“神似”。所谓“动中取势”是说笔画要在运动中形成,笔断意连,笔画之间关系不是孤立的,前后连接,运笔要有动感,适当增加一点俏皮与灵动,像太极一样还要方中有圆,曲中有直,柔中带刚,刚柔相济。随后戴老师又亲自示范,金针度人,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字法进行重点示范讲解,对笔画粗细变化、轻重提按、前后呼应、圆转方直等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戴老师耐心而又言简意赅一席话,让我进一步明白了神采是书法的生命线,如苏东坡所论“神气骨血肉”五要素一样,是把“神采”放在第一位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画结构,临写时字形写准确,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但仅有如此还远远不够,要在“形似”的基础上力求“神似”,抓住神采气韵。唐代张怀瓘曾说:“善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懂得书法的人,会自觉超越点画字法外在因素,去观赏感悟书体的内在神采奥妙之处。

齐鲁先贤孔子当年教育引导学生时,曾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说,点醒学生的那层窗户纸,非要等到他不断接近那个目标时。或许书法的笔法神采问题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的,需根据具体书写情境,一步步启发引导,更需习书者不断实践体悟思考,再实践再领悟再思考,犹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领悟笔法一样。期待着某一天我们都能闻江声或见蛇斗而忽然豁然开朗,醍醐灌顶,最终找到书写的真谛奥妙所在,进而感悟到东坡先生自由挥洒、笔墨达情的快乐之境:“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许知易行难,或许功力还不够,根钝如我者,对书写神采还未得其门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那意到笔随、自如书写的境界,大概唯有如东坡先生才情者可以达之。但东坡先生这高超的书艺,并非一日之功,也不知写秃多少毛笔、涮黑多少池清水。所以东坡先生有感而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把用废的笔头堆成小丘、洗砚的墨汁把池水染黑,如果你下功夫能到这种程度,你的书法水平即使不及王羲之也赶上王献之了;如若练字练秃了千管毛笔,用掉了一万锭墨汁,达不到张芝水平,也可以达到索靖水平了。因此,无论什么时代的书写者,无论多么富于才情的书法家,“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用功用心是掌握用笔之法的不二法门,唯有勤学善思,下够苦功夫,方可精通书艺,抵达神妙之境,如蔡邕所言:“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初无意于佳便佳尔。”即便精通书艺如东坡先生者,也未必每一次书写都能写出传世佳作,“无意于佳乃佳”是中国式书法创作心理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无意于佳”是一种无意识状态,犹如禅宗心无挂碍,通达圆融,需要书写者书写时摆脱外在尘世琐事干扰,忘掉笔墨技巧之求,忘掉作品好坏之念,心要沉下来,静下来,慢下来,不计工拙,回归到儿童般天真无邪的初心,心情处于完全自由放松状态。“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黄州寒食诗帖》便是东坡先生这种“无意于佳”状态下创作的精品,全篇书随诗情,随意所如,纵横跌宕而不逾矩,不求工而自工。难怪其弟子黄庭坚赞叹曰:“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苏轼的书论散见于其诗文作品与书画题跋之中,是书法学习的宝贵文化资源。它虽不像孙过庭《书谱》那样成为系统的长篇大论,但也如一粒粒珍珠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华。

文/马银华,文学博士,山东管理学院教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理事,曾兼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来源:翰墨名家书画收藏)

导师简介

艺术之旅启航,共绘写意新篇——戴丕昌导师名家高研班重阳节开课啦!

戴丕昌,号云峰山人,祖籍莱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创作研修班导师,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访问学者。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教育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原院长,现任山东管理学院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山东诗词学会诗书画院副院长。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