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红光渔业储能电站:创新引领,绿色赋能 探索能源转型新道路
2024-10-28 11:32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李蕾 王宣淞 东营报道
随着全国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新型储能技术正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关键力量。在东营垦利区,华润电力山东新能源公司精心策划、科学组织,探索出全省首个由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的示范储能电站——华润红光渔业储能电站。
华润红光渔业800MW光伏项目为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总投资37.75亿元,项目充分利用鱼塘水域面积,将光伏发电和生态养殖相结合,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殖、兼顾生态旅游”的产业模式,实现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的完美融合以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
红光渔业储能电站项目容量16MW/32MWh,为了更好地服务电网、拓宽企业盈利渠道,配储转独储于2023年12月开工,2024年7月通过省能源局验收,2024年8月15日,通过山东电力交易中心公示,正式转为独立储能。为全省第一个由配建储能转为独立的示范储能电站。
系统安全可靠 技术创新高效
该项目储能系统采用大容量半固态电池,单个电芯容量为450Ah(或500Ah),采用聚合物固态锂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电芯内部无游离态电解液,可消除可燃电解液泄露隐患,安全性高,性能稳定,寿命长;电芯表面积大和内阻低,具备优异的散热性能和倍率性能。
技术方面,储能系统采用首创的拔插式成组技术,系统集成化程度高,便于安装、维护,单体电芯以插片形式集成于集装箱内,创造性地将庞大的电池系统分解成细小的模块单元,实现了储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装维护的便捷性;在储能系统结构设计上,单簇电池之间采用串联结构,减少外部电路所需的线材与大量焊点,实现了电池管理系统对每个电芯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测,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维护经济性。
设计方面,该项目储能采用模块化、单元化设计,工厂化流程化作业。电池集装箱、PCS集装箱全部都是在工厂里面安装完成,施工效率、施工质量、安全性都得到了很大保证。
政策引领 拓宽储能项目盈利渠道
当前山东省新型储能的发展得益于省能源主管部门及国网山东电力公司推动出台一系列政策,红光渔业储能“配”转建也不例外。
2022年,山东省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新型储能“现货市场+容量补偿+容量租赁”三维一体的盈利机制;2023年,出台配建储能转独立、新能源及配建储能联合入市、集中调用电价补偿等一系列政策,为储能运营提供有力保障;各种政策的制订及出台,给新能源企业配建储能转独立储能指明了方向,给后续运营提供了信心。同时,转为独立储能后,在参与调峰、主动支撑等方面能够更好地服务电网,也拓宽了企业储能项目的盈利渠道。
效益方面,从电网友好性和支撑方面来说,转为独立储能后,我们通过“报量报价”的方式参与全省现货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充放电的精准性,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有效降低了全社会购电总成本,释放了新型储能的综合调节作用。
从企业收益模式来说,转为独立储能后,项目能够以独立主体参与现货市场,既能通过现货市场在低电价时充电、高电价时放电,赚取价差;也可以根据参与市场的运行时长获取固定投资成本补偿;同时还可以通过将储能容量租赁给需要配建储能的场站,实现租赁收入,拓宽了储能项目的盈利渠道。
持续探索储能开发方案、建立储能预警系统 助力双碳目标
山东新能源公司成立于2021年1月,负责华润电力在山东省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业务开发、建设及运营管理。截至2024年7月底,公司并网装机容量331.8379万千瓦,其中装机储能401MW/802MWh,共有独立储能电站3个,配建储能电站3个。
“双碳”战略实施以来,山东省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亿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比重为46%。由于风电光伏具备随机性和波动性的特点,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发电侧和用电侧的平衡越来越困难,而新型储能能够在新能源发电功率较高时,将多余电量储存起来;当新能源出力降低、用电负荷较高时,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出去,从而实现能量的实时匹配,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的同时,企业也能够从中获益。同时,新型储能也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提高电网系统运行稳定性、调整频率、补偿负荷波动的一种手段。随着工商业用户和居民用户对储能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结合用户侧需求特点和用电模式,持续探索储能开发方案和盈利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储能解决方案。
同时,为了确保储能电站的稳定运行,华润电力山东新能源公司结合电化学储能热失控机理、大数据分析等,探索建立储能预警系统,通过电池健康状态监测,识别热失控的早期特征,逐步转变储能安全防控模式由事后消防改为事前控制,提高安全性是储能安全稳定运行的重点工作,目前公司储能预警系统已建立,部署预警规则48条,后续还会不断升级迭代。
华润红光渔业储能电站的成功实践,为未来的能源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华润电力山东新能源公司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助力实现绿色低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