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新质生产力绘就新“丰”景

2024-09-22 12:05   大众新闻

  在传统节气中,秋分标志着农作物的成熟期到了,是农民收获的季节。

  红彤彤的高粱穗子随风摇曳,金灿灿的稻穗铺满了稻田,一串串成熟的猕猴桃挂满了枝头,成串的葡萄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青背、白肚的大闸蟹肥嫩鲜美。丰收在望,田间一派忙碌景象。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播撒种子“芯片”,持续探索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向新质生产力要效益。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迎来“一人能管万亩田”,“创新力”正在田间地头转化为“生产力”。

  丰收在望,豆荚沉实。“齐黄34”高产稳产、耐逆、广适,成了我国种植范围最广大豆品种;“郓豆1号”最高亩产369.7公斤,连续两年刷新山东夏大豆高产纪录;“圣豆101”被誉为百里挑一的好品种,百粒重达24克,耐密优质且高产......育出好种子,才能种出“金豆子”。

  不止如此,山东坚持培育上新新品种,一批“鲁”字头良种持续上新新品种,让更多良种走向田野。

图源央视三农

  丰收的背后,科技的力量举足轻重。山东农机的总产值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农机大省。如今,智能化农业机具、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纷纷“上岗”,2023年,有这样一组数据:山东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大宗经济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林牧渔加业机械化率总体达到60%。不仅如此,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如今的“铁马”,新农机装备“科技范儿”越来越浓,借助智慧农机,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在手机上“种田”,种地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从昔日的“人拉肩扛”发展到“机器换人”,现代农业不能单纯靠机不靠人,怎样靠人?靠什么样的人?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紧密联系,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创新的“新农人”不可或缺。在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棚二代”有110多人,他们不仅建起了现代化蔬菜大棚,还带来新知识、新业态、新技术;在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王元虎返乡搞起黑猪养殖,打造集科研、种殖、养殖于一体的农业农创园;在潍坊市昌乐县唐家店子村,梁其安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带领合作社培育高品质西红柿,并创立了“黄金籽”西红柿品牌,一年销售额超8000万元……一批批新农人扎根乡野,尝鲜新技术、涉足新业态,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放眼田野,丰收已经开始,新质生产力正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众新闻记者 田汝晔)

责编:马洪震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