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员的一天——记潍坊高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2024-08-26 16:14   海报新闻

  6月18日晚10点半,我躺在床上回想着明日普查的准备:“无人机、RTK已经充满电了,复查需要的遗址数据也导入了手机,遗址GPS测点坐标和大致范围提前在卫星地图中标出来了,应该没有遗漏。”在心中仔细回想一遍确定没有遗漏后,才放心沉沉睡去。

  6月19日早上六点,我们普查队在高密市博物馆门口集合,趁着早上还凉快的时候,先干起来。

  今天,第一个要复查的是西刘家村遗址,在柴沟镇西刘家村的西侧。根据三普的描述来看,遗址的情况还不错。利用奥维地图提前导入的遗址GPS测点导航,普查“专用”鲁G7138K面包车载着普查队员向着西刘家村驶去,参与三普的“老大哥”队长王勇一路给队员们科普着有关西刘家村遗址的记忆……

  三十四分钟后,普查队到达西刘家村,村支书已按约定在村委等候。通过和村支书、几位晨练的老人交流得知,除了村西的遗址外,在村南的果园附近还有一口古井,年代已经不可考,有人说是清代始建,也有人认为是明代。这一点,跟地方文史专家孙涛之前提供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吻合了。队长老王和小王先带着相机和RTK随支书去给古井拍照、确定了坐标,搬开井盖查看砌井砖的用料和年代,并尽可能细致地了解古井相关信息,待进一步确认后完善填报新发现文物点。

  我和其他队员扛着探铲、携带采集袋,前往西刘家村遗址的东边缘。遗址三普面积很大,大概三十万平方米,工作量自然小不了。队员们一边采集着地表的陶片,一边观察着附近的地形。现在是六月中旬,麦收刚刚结束,地里残留着短麦茬,播种的玉米还没有发芽,正是采集地表陶片的好时机。

  普查古井结束来到遗址现场采集陶片的队长老王很兴奋,“复查二十多个遗址了,这个是情况最好的一个!你们看我刚捡到的铲形足,是典型的龙山文化前期的器物!”老王拿着一枚粘着泥土的陶足,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队员说道。田野普查里,年轻队员们捡到可辨认的残件,往往会请教老三普队员,这是文博人以老带新、传帮带的传统。

  负责拍摄的小王已经架好无人机,“嗡”的一声,无人机飞上了半空,俯瞰着这片田野,并在合适的高度正面拍摄遗址的俯瞰全景照片,为之后的制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队员们参考卫星地图围绕遗址采集陶片、拍摄照片,复查三普时的信息是否有变动,又将新的遗址描述录入四普采集软件中。两位队员在遗址边缘使用探铲对遗址边界进行“卡边”,布设“十”字形排孔,查看地层堆积情况。这绝对是一项有技巧的“力气活”,文文弱弱的女同志小王理论技巧有余、力量不足,在一旁拍摄土层分布、协助队员整理着土样。

  上午十点,在日光的照射下气温已经超过30℃,队员最外层的红色马甲渐渐被汗水浸湿,但手中打铲的动作丝毫没有停顿,此时的探铲已经深入地下两截,意味着深度超过了两米,按照惯例探铲需要打至生土为止。天气酷热,但普查队员的工作依然一丝不苟,将探铲土样按顺序排列,旁边摆着一米的标尺,每一个孔位和土样都会仔细拍照记录,使用RTK记录坐标位置,这样的“卡边”虽然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但确实让四普工作比三普时更为精准、更加科学。

  截至中午十一点半,队员们已连续劳作了五个小时,遗址还有约三分之一未“掐”出边来。“伙计们,饿了吧?咱们去吃顿柴沟的特色烩火烧,稍歇歇晌,下午两点再继续干!”队长老王轻车熟路,领着队员们到离遗址十来分钟的路边小店吃了顿烩火烧,回村委办公室趴在桌上休息了一小时。

  下午两点,队员们继续来到遗址现场,“卡边”的“卡边”,拍照的拍照,捡陶片的还捡陶片……灿烂的红色点缀在黄乎乎的田野里,辛勤的汗水洒在追求的沃土上,可敬的队员们以无怨无悔的热情和甘于奉献的责任担当,考证着数千年前先人的文明记忆。

  整个遗址复查全部工作结束已是下午四点半,队员们兴奋、紧绷的状态一下子松弛了下来,归程中不闻话语,一路或大或小的呼噜声,直到回到博物馆。

  十分钟的休整,简单地抹了把脸醒醒神。下午五点二十分,队员们又来到清洗室对采集的陶片进行清理洗刷。经过刷子的清理,陶片显露出原本的纹饰和颜色,能更容易分辨时代和工艺。陶片洗好后放到室外晾晒,晾干了就在照相室拍照留存。趁着这一会儿的时间,队员们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对复查的信息、新发现的情况进行研究论证,有不同意见就请教专家,直到达成一致。接下来,我负责记录当天的工作日志,小王用CAD等专业软件制图,导出无人机、相机里拍摄的照片,分门别类建档存放,再将RTK里测绘数据整理后上传至工作电脑软件里,同时将所有电子材料进行二次备份防止数据遗失。

  一天的普查大致结束了,晚上普查队的主力老王队长、我和队员小王一起继续查漏补缺,对当天的数据、照片、陶片等再整理、再检查,并确定第二天的普查任务和相关准备工作。可以说,每一天都有重复也有不一样的精彩。

  “我们每天的微信步数都在三万以上,虽然在野外晒黑了、也累瘦了,但收获也很大,每复查过一个古遗址、古建筑都是在为高密文化遗产的保护添一份力。”队员小王这样说,说出了她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说出了所有普查队员的共同心声。

  文/高密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寇松山

责编:王潆梅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