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壹丨⑭孰解张仲景?潍有“黄药师”!

2024-10-16 18:36   大众网

  编者按:这里,沉淀了几千年的历史,一砖一瓦、一枝一叶,都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这里流淌着几千年的文明,一山一水、一语一句,都蕴藏着文化的内涵;这里,积蓄了几千年的力量,一时一刻,一帧一画,都迸发着向上的生机……走进山东潍坊,寻找潍一的,唯一的,惟一的!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重磅专题《潍·壹》,探访潍坊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

  大众网记者 于明效 牛鞠榕 王辉 实习记者 秦伟薇 潍坊报道

  他自幼立志跻身青云,治国济世,却不料为庸医所误,致左眼失明,无路仕进。而后闭门谢客研读医学,终集众人之智立一家之长,成为当地“神医”。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病重,太医院及一众京城名医均束手无策,如坐针毡,竟被他“三剂而愈”。乾隆大喜,封其为御医并亲书御匾“妙悟岐黄”。

  他正本求源,尊崇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认为自岐伯、仲景之后,医学著述中真正传承古圣心源者寥寥无几,于是对“四圣”经典反复推敲,并结合临床经验创新发挥,成就多部见解独到的医学著作,终成“一代医宗”。后世有医者评价,“能解张仲景,无出其右者”。

  他文采斐然,深沉隽永,却厚古薄今,傲视杏林,自负于天下,被称为“最狂名医”。敢评价“李时珍之杂,李士材之浅,薛立斋之庸,赵养葵之妄,张景岳、冯楚瞻之浮夸”,在其著作中虽不指名道姓,却将彼时诸多被尊崇为名医者骂得淋漓尽致。后其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中医史上的重大成就。

  他,便是清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黄药师”的黄元御,潍坊昌邑黄家辛戈村(今潍坊昌邑市都昌街道黄家辛戈社区)人氏。黄元御创作的“黄氏医书八种”,深究前人不解之难题,建立自己独到观点学说,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且在清末时期便传入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一度被奉为医者范本。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潍坊昌邑市作为“医宗”黄元御的故乡,近年来,以促进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抓手,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传承有源、创新有道、推进有序”的新格局。已连续举办六届的“黄元御中医药文化节”,不仅为潍坊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成功打造出潍坊中医药文化的亮丽名片。

  皇帝御匾,妙悟岐黄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黄元御,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其祖父为廪贡生、候补训导,父亲为邑庠生。受家庭环境熏陶,黄元御年少时代便才华过人、抱负远大,只待考取功名,为国尽忠。但偏偏天不遂人愿,而立之年患上眼疾,被庸医误治,以致左眼失明,无缘仕途。

  自此以后,黄元御闭门谢客,潜心研究医学名著,立志“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遇到症状时,他在临床中结合各门派中医学精髓,研治兼行,每每诊疗准确,剖析得当,患者药到病除。很快,黄元御的医术盛名远播,被民众称为“神医”。

  然而,黄元御并未因其高超的医术和响亮的名号走“快速致富”路线,反将救死扶伤、济世悬壶当成己任,不沾富贵、不欺贫贱,在灾荒年代里为贫困和疾苦的乡亲治病。在此过程中,黄元御坚持“穷人花得起钱才能看得起病”观点,善用土方,慎用昂贵药材,最大限度地让穷苦乡亲疾患得以治疗。

  谈及黄元御,可能大家会感到相对陌生,但关于黄元御的民间传说,相信不少人耳熟能详,诸如起死回生救产妇、怒激知州治顽疾、救野兽相助采药等故事。

  相传某知州得了严重的“腑痈”之症,疼痛难忍,危急之中请人将黄元御接至府中。他一望病人状况,即成竹在胸,请银针,探穴位,一气呵成,病人家属心安不少。然就在将要下针时,他突然告诉知州,请自己治病要有所表示,且提出一个十分过分的要求。知州无法接受,双目圆睁,怒气冲天。就在这转瞬之间,他当即一针下去,知州顿时觉得病轻了许多。黄元御这才解释,故意激怒知州以调动气血,然后才好下针,利于他的治疗。

  一日,黄元御出诊,恰遇一家妇人出殡,他观察片刻后忽然大声对人群说:“棺内妇人并没有真死。”原来黄元御看到从棺木中滴出的血水较鲜,又从人们的哭诉中得知这是一个因难产而丧命的妇女,所以他断定该产妇还有救。黄元御遂将银针慢慢扎进她的穴位,在时间仿佛凝固般的焦急等待中,传出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一针救两命”成为奇谈。

  传说村里突然爆发一种奇怪瘟疫,许多人病倒。黄元御经诊断,认为要治愈此症必须要一种特殊药材,遂踏上寻药之旅,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处偏远山谷找到。然而即将采摘之际,突然出现一只受伤的凶猛野兽企图阻止他。黄元御毫不畏惧,巧妙地运用医术将野兽治愈,野兽感恩,不仅任他采摘药材,还带领他找到更多珍贵的草药。

  民间传说真伪虽无从考究,但“三剂药巧医乾隆获题御匾”的事,却在多部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病重,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宫中有一太监为昌邑玉皇庙村人,深知黄元御医术高超,便向朝廷推荐。黄元御入宫后,乾隆欲试其医术高低,故令宫女卧帐内让其诊脉,黄元御道:“龙体凤脉,无药可医,恐不久于人世。”

  此时,乾隆皇帝方知黄元御真为良医,遂将幔帐撩起,令其面君诊脉。御诊后乾隆帝问:“朕属何疾?”黄元御道:“万岁小恙,乃七分药毒三分病,须先进两帖去药毒,继服一帖治所病。”按方服用后病霍然而愈,乾隆帝大喜,赐以重金厚禄,黄元御不受,道:“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

  于是,乾隆皇帝命他在太医院担任御医,并赐予匾额,御笔题字“妙悟岐黄”,悬挂在太医院门前,以示褒奖。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乾隆皇帝首次南巡,黄元御应召随行,途中数次展示了他神奇的药方和医术。

  行医研著,名传海外

  黄元御虽身在朝廷,却心忧天下,且御医在当时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每日马不停蹄奔忙于皇宫内院与达官贵人之门,既达不到济世医民宏愿,又无暇著书立传。这种状态与其精求医理、著书立说、济世救人的宗旨相悖。因此,终以回乡省亲为由辞返故里,结束了4年的御医生涯,到民间为世人诊疗,“为名医济人”。

  据《医药卫生报》记载,黄元御返乡后“淋雨透疹”的故事,也为中医界一大趣闻。

  一年夏天,恰逢其女儿的孩子出痘,且病情严重。女儿请求父亲为孩子治疗疾病,黄元御却急忙让人驾车将孩子送到外面,要求傍晚时才能回家。这天,烈日炎炎,驾车人在路途中又遇到倾盆大雨,孩子也浑身淋得透湿。车辆回到家中时,天色已晚,黄元御带领全家人站在门外,打着灯笼等候孩子归来。

  黄元御对女儿说:“孩子的病可治愈了,这种疾病,身体的内热已达到极点,只有用此方法才能挽救孩子的性命。我预感到今天午后必有大雨,故想此办法来治疗疾病。”随后,黄元御便用方药煎汤,让孩子按时服用。不日,孩子疾病痊愈。

  返乡不多时日,乾隆皇帝召黄元御回京,他冒着欺君之罪托人谎称病故。此后,黄元御潜赴苏杭地区,避居江南乡间行医研著,为穷苦百姓治病,声望极高。

  夜以继日操劳,致使黄元御50岁便须发皆白,身体日渐虚弱。乾隆二十年(1755年),黄元御抱病从江南返回故里昌邑,在此期间,依旧不辞劳苦为乡亲们治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一代名医黄元御于当时的昌邑县南隅村溘然长逝,享年53岁,归葬于新郭祖茔,长眠于其父祖墓侧。

  黄元御一生著述颇丰,仅《清史稿》中便有记载11种,计98卷,数十万字。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解》等,习称《黄氏医书八种》。其后,黄元御又完成了《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和《难经悬解》,合前8种共计11种。

  《黄氏医书八种》汇刻于清咸丰年间;后3部称作《黄氏医书三种》,汇刻于清光绪年间。

  黄元御的这些医著,“解说前人之莫解,立其独见之明”,名冠医林,影响深远。他提出的“扶阳抑阴”以祛病延年和主温重阳的观点,独居医家一宗。此外,黄元御对于瘟疫、痘疹发病机理的认识,更是独创见解。

  黄元御去世后不久,清朝廷开馆编纂《四库全书》,将其著述全部收入其中。同时,他的医书十一种,不胫而走,盛行于世,各种刻本近20种。全国许多地方的从医者争相传阅,藏为秘籍。清末,黄氏医书传入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黄元御的名字在海外广为流传,中医药的神奇也在这些国家蔓延开来。

  人们在崇敬之余,也给予黄元御很高的礼遇。1924年,乡亲们敬仰黄元御的德行,议请将其列为乡贤,并捐金竖碑。各种史志纷纷为之立传,颂扬他的功德。

  对于黄元御的研究,社会各界一直未曾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80年以后,黄元御的研究工作更是进入到一个黄金时期。1988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主办的“首届黄元御学术思想研究会”在昌邑召开,省内外专家学者60余人参会。以此为契机,昌邑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昌邑县中医院,附设黄元御学术研究会。

  2001年,黄元御故居被确定为潍坊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保护性迁建新址扩建为黄元御纪念馆,布展陈列,对外开放。

  黄元御学术研究也硕果累累,在进一步挖掘整理的基础上,199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黄元御医书十一种》。1999年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称《黄元御医学全书》。另有《周易悬解》《道德经解》《玉楸子堂稿》等三部文史著述未刊行。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昌邑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周书生介绍,黄元御作为尊经派的代表人物,相对于各家学说,其思想更加全面系统。他提出的中气为本概念,对于清朝当时瘟病疯行状态,在治疗与研究上有一定进步作用。同时,其学术思想对于现在社会竞争力较大、生活节奏快等因素产生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在病因病机、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明显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整体地、辩证地应用黄元御思想,继承发展并赋予广大人民群众。”谈及黄元御思想及医学成就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时,周书生表示,“广大群众及少年儿童也要更多地接受中医学术思想,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健康潍坊,元御故里

  昌邑市卫健局方面介绍,昌邑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流派传承源远流长,仅明朝、清朝年间,就出过姜叔宝、姜瑄、姜民望、黄元御、姜汝珍、张曰焕6位御医。目前,昌邑市正依托“元御故里”人文优势,支持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逐步将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中医药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全产业链条形成。

(资料图)

  自2018年以来,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已在潍坊昌邑成功举办六届。今年的文化宣传周,将首次与《中国中医药报》社联手举办,届时全国性的2024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会与黄元御文化宣传周同期举行,共同搭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展示的新平台,这不仅是一场中医药文化的盛宴,也是对“文化引领发展,中医融入生活”核心主题的深刻诠释与实践。

  《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王淑军介绍,活动汇聚国医大师、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文旅跨界专家等,将围绕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前沿议题,进行交流研讨,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探索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迈向新高度,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凝聚力。

  王淑军表示,本届发展大会将深入挖掘黄元御的学术贡献与医德风范,弘扬其“精诚大医”的精神内核,进一步打造和提升黄元御文化品牌影响力,彰显城市品牌形象与文化软实力。同时,黄元御文化周作为潍坊市打造的闪耀中医药文化名片,将有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为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昌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元御医学理论和中医药文化弘扬传承研究,先后成立黄元御调查研究小组、黄元御学术研究会,聚焦破解政策、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常态化召开联席会议,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黄元御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格局,全力打造中医药强市。

  目前,昌邑市已建成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和中医康复服务网络,镇村卫生机构“国医堂”实现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中医药服务。同时,昌邑市中医院加入省中医院医联体,“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院陈少宗教授工作室”“山东针灸学会针灸推拿适宜技术基层推广示范基地”揭牌成立,全市中医药综合服务力不断提升。

  昌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意顺介绍,昌邑市深入落实“三经传承”战略,3名中医成为国医大师杨震、黄元御五代传人孙洽熙弟子,与西安市中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落户国内第一个县级黄元御长安学术流派工作站。

  王意顺表示,近年来,昌邑市积极构建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产业、文化于一体的新格局。下一步,将继续弘扬发展黄元御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升级。依托“元御故里”人文优势,逐步将黄元御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中医药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中医药强市、建设更好潍坊贡献力量。

  目前,潍坊市在建设中医药强市的道路上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积极进取的态势,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将其纳入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医疗服务方面、人才培养方面以及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文旅产业融合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相信在未来,潍坊将不断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让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和经济社会进步获得稳步飞跃。

责编:魏 静
审签:于明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