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四普”有约

2024-11-20 11:06   海报新闻

  桓台县历史悠久,孕育出史家遗址、小庞遗址、李寨遗址等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培养出辕固生、鲁仲连、王渔洋等一代又一代杰出名人。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全面展开,桓台县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沃土又一次向我们展现光彩,为桓台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转业军人,到地方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四普“村村到”,征集文物古迹线索,我感到非常自豪的同时,也跃跃欲试。

  在部队十几年,工作性质与内容和地方截然不同。现在,作为四普“村村到”工作组成员,我属于半路出家,深感责任重大且压力山大。文博口包罗万象,专业性极强,这让我深感能力不足。能不能把文物普查干好,成了我经常反问自己的一句话。针对能力不足问题,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猛啃”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文物保护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立足现有条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习新知识、接纳新事物。对“村村到”线索征集,我不敢有任何懈怠,这项工作虽然辛苦,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

  随着工作开展,我从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摸出了一点门道,这个过程“痛并快乐”着。一是路程远。由于普查范围广泛,涉及全县所有的行政村。乡镇和县城距离较远,来回路上车水马龙,在往村里去的路上就耽误了很长时间,可以说文物普查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因此,普查组不得不把工作时间往前推,由原来的8点提前到7点。二是交通不便。很多通往古迹线索的道路曲折泥泞。遇上阴雨天气,简直是寸步难行。比如在走访索镇街道三岔村时,该村排水系统不通畅,当天雨势较大,道路积水已经没过半个车胎,一旦此时熄火,就会陷入积水,耽搁后续工作时间。一路开过积水区,普查员冒雨行至村委,雨水没过鞋子,真叫一个透心凉。三是偶有意外情况。10月18日,按照行程安排普查索镇片区,结束王沟村工作后,伊靖馆长顺路送我回家,行至小区路边下车时,当时风雨很大,车后有女学生骑电动车打着伞,伞遮挡了视线,加之电动车车速较快,追尾了伊馆长的车,所幸女学生没有受伤,伊馆长言语安抚过后让其先行离开,但车尾驾驶牌照处却被电动车撞了个大坑。四是时间紧迫。为按时完成预定计划,普查组马不停蹄、起早贪黑,伊靖馆长年龄较大,有时候还开车,为了完成普查任务更是冲锋在“村村到”工作最前沿。与村委成员沟通,征集文物线索,普及文物常识,伊靖馆长对待工作的态度和群众沟通的方式,都值得我学习。

  我作为“村村到”成员,主要任务一是负责记录伊靖馆长与村委成员及村老人对话内容,村里有没有古建筑、碑刻、祠堂……这些都是我记录的重点,然后进行汇总形成手稿,待队长审核后,填写“村村到”工作日志中。二是水印相机拍照。调查到哪拍到哪,发现新的文物线索则拍摄得更加仔细。白天写普查记录、拍照,除了吃饭时间,一刻也不得闲。一手拿本子、笔,一手拿相机,成为工作常态。偶尔会骑驴找马,忘了笔放在哪里或者忘了本子放在哪里。跑完这个村又立马投入到下一个村,走到哪就记到哪,一天下来本子上记录的内容密密麻麻,但是收获满满。由于本子上记录的内容太多太杂,我生怕时间长了忘记普查的重点内容,为了跟上工作总进度,给后续工作预留时间,我利用晚上时间整理好当天的记录和照片,加完班一般就到了10点半。为了解决晚饭问题,我将提前买好的水果放在单位,晚上饿的时候就吃上一个。

  到目前,我已经普查了4个乡镇,走访了83个村,越发感受到了四普工作的重要性,正如伊靖馆长所言,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知道的东西太少了,很多古时候的东西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已经看不到了,例如家庙、祠堂,很多到现在都看不到了,文物保护,任重道远。一座古碑刻,一个老故事,解读碑刻,对于了解村庄文化,了解村庄风土人情有着重要意义。碑刻记录的不仅仅是先人生平,更多记录的是一种文化传承,先人把自己的祝福通过碑刻这一物质载体传承给后人,时至今日虽已作古,但是后人会取其精华,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中华民族正是通过这一代代人的传承才能繁荣至今。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珍惜时间,珍惜眼前。

  胡西村耿庭柏的御葬墓,原先是何等的壮观气派,数不胜数,村中小河环绕其中。到现在却是一片麦田,小河也早已改道,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墓道石构件和被砸成数段的明代墓志碑刻,仿佛还在讲述它们过去的辉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工作过程中,每逢听到乡亲们提起这些事,我总是感到非常可惜,心里想如果文物保护能引起足够重视,新城镇七十二牌坊至今犹存,小寨村桃花岭上桃花依旧鲜艳芬芳,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场景啊!它们见证了历史,但它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岂不痛哉?它们是中华文明史的物质传承,它们在,中华文明就在,它们消失,中华民族文明史将会黯然失色。

  作为一名四普工作者,有收集和保护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传承的责任和义务,我和“四普”的约会还将继续,本着应普尽普,应记尽记的工作原则,我会秉承部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认认真真把四普“村村到”工作做好。

  文/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 耿凯

责编:王潆梅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