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不辍,履践致远 走在文物普查路上的人

2024-09-11 17:27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朱德蒙

  从小小库房到广袤田野,从单个器物到数万平方公里的古遗址。在位于沂山北麓的临朐县,总有这样一个身影,或沉步缓行,或行疾如风,在文物保护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步伐。

  她是衣同娟,临朐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工作37年,虽已华发早生,年逾半百,但因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她又义无反顾地带领团队,奔赴文物普查的一线。

  三普时“摸着石头”找文物点

  1987年12月,刚从学校毕业的衣同娟被分配到临朐县新成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当时,人员少,工作量大,入职第二天,衣同娟就被安排到库房整理藏品,于是,年轻的女同志便每天衣衫干净地走进库房,傍晚又满身灰尘地出来。清理、分类、登记和包装各类器物,一待就是数个月。当被整理出来的器物越来越多时,衣同娟也成了县里小有名气的“文物一口准”。

  或许因着这份难得的锻炼经历,2007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启动后,衣同娟作为业务骨干加入到临朐县三普工作中。

  2008年到2009年,是三普实地调查阶段的关键时期。因为人员有限,县里能派到野外参与实地调查的仅五六个人,而这五六个人,又是初次参与文物普查中,缺乏经验。所以,大家就“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找方法。

  “我们以弥河为界,将普查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弥河以西地界,一组负责弥河以东地界。两个小组每天同时开展工作,晚上回来再汇总数据。”那个时候的普查队,年轻,有干劲。为了赶进度,确保质量,大家凌晨三四点出发,晚上不天黑不往回走。作为队里唯一的女同志,衣同娟笑称“早已忘记了性别”。大家渴了喝口山水,饿了啃口冷馒头,顶着夏季的酷热高温,蚊虫叮咬,一起跋山涉水寻找文物点,足迹踏遍了全县每个村庄的角角落落。

  一次文物普查改变一县历史

  2009年3月25日,这一天和往常的每一天一样,大家一早出发,又开始了一天的拉网式排查。但这一天,又有所不同。当在龙山吴家辛兴村调查时,衣同娟所在小组突然在一处断崖上,发现了一个“鬲足”。

  鬲,本义为空足烹饪容器。据《说文解字》卷三记载:鬲,鼎属。宫五觳。斗二升日觳。象腹交文,三足。

  看到这件“鬲足”,大家随即感到它的“不一样”。拿着这件标本,衣同娟和同事来到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后经专家鉴定,这件“鬲足”属于北辛文化。

  当年,有媒体这样写道:北辛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是早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一种原始文化类型遗址,在山东发现数量很少,在潍坊极为罕见,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临朐县东上林村文化遗址和吴家辛兴遗址的“现身”,将临朐县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由距今约5000年的中晚期大汶口文化,向前推进了近2000年,改写了临朐原始农耕文明历史,为研究山东史前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当前,随着新一轮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有人疑惑这场耗时耗力耗人的文物普查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而十数年前,临朐县北辛文化遗址的“意外发现”,用事实证明了它的重要意义。

  最终,临朐县于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共登录文物点667处,其中新发现占2/3。临朐县博物馆获评“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衣同娟被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突出贡献个人奖”荣誉称号,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厅记二等功。

  不过,三普结束后,衣同娟也有遗憾。比如,普查时受设备、技术、业务水平等条件限制,对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四至边界没能明确。此外,还有因为个别土地平整,存在覆盖土层情况,导致认定不准确的问题。

  四普工作注重发挥“人”的作用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从2007年到2023年,16年匆匆而过。年过半百的衣同娟,虽已不年轻,但依然干劲十足。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这一次,衣同娟再一次挑起临朐县文物普查的大梁,组织队伍一头扎进全县18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借鉴多年文物普查的经验,衣同娟将四普队伍分成三支小分队。三支队伍每天同时开展工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也节省了普查时间。其中,一队、二队由第三方专业人员组成,每队配备1位熟悉文物点的同事带队,主要负责三普文物点的复核。三队则由文物部门、乡镇文化名人、社区网格员、五老、村镇志编写人员组成,主要针对新发现。尤其是这支队伍,衣同娟将人员分成4个小组,每组3个人,每组安排1名参加过三普的老同志或村“五老”或文化名人,分别从村庄的东西、南北四至边界,地毯式地往村中心排查。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普工作中,衣同娟吸取以往经验,注重发挥“五老”的作用。每到一处,普查队首先发动村里熟悉村情地况、了解当地历史,有公益心、责任心强,尤其是参加过村镇志编写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和老乡里人士参与进来,让普查效率明显提升。

  用行动践行“忠于职守、用心实干”

  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1987年,刚参加工作时的衣同娟,或许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文物保护这个岗位上一待就是近40年。

  尽管对待工作,衣同娟做到了“择一事,终一生”,但对家庭来说,她却倍感亏欠。女儿从上幼儿园到上学,她从来没有按时接送过。有意思的是,她却要求女儿:一定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75年,针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全国文物普查仅进行过四次。对于文物工作人员来说,尽管苦累,但机会难得。衣同娟始终坚持“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在实地调查中,文物普查队坚持“四不漏”原则,即不漏一个自然村、不漏一个山头、不漏一个台地、不漏一条自然河流。队员们每天行走在蹚河沟,爬山坡,访村民,看民居的路上,做到村村必到,寸土必走,线索必查,确保全县村庄普查率和区域覆盖率。

  无独有偶,在衣同娟的新团队里,也有一位女同志。临朐县文化和旅游局三级主任科员刘玉姣,负责实地调查工作,还是一位有着两个女儿的年轻母亲。大女儿10岁,小女儿仅4岁。为了四普,刘玉姣“舍小家为大家”,和其他队员一起风里雨里,起早贪黑地复查文物点,取得了丰硕成果。

  文物普查工作单调,队员们行走在荒山野岭中,既苦且累,没有固定饭点,也没有上下班的时间点,但“衣同娟”们依然干得乐此不疲。这里面,有喜欢,有热爱,亦有责任。“文物保护功在当今、利在千秋。通过文物普查,能把家底摸清;通过文物普查,能进一步确定当地历史文化脉络;通过文物普查,能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意义深远。我们只是众多文物工作者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忠于职守、用心实干’的理想和信念。”衣同娟说道。

责编:王潆梅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