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眼|从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看2025山东“三农”工作着力点
2025-01-18 18:03 大众新闻
山东农产品“土”吗?峄城石榴、章丘大葱、金乡大蒜……土味重了点,但接地气,不“土”就不叫土特产了。
山东农产品也很“潮”。想吃法式鹅肝了,来县城临朐,这里生产了全国70%的鹅肝;想吃深海鱼了,来日照,这里养殖的冷水三文鱼管够。
一边是土特产,一边是新特产,山东农产品加速“破圈”,发展新动能强劲。过去,全国农业看山东;今天,全国农业依旧看山东。
1月17日至18日,山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形势任务,研究部署2025年全省“三农”工作。
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推进片区建设提质增效,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会议对今年“三农”工作的具体部署,指向一个明确目标: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走在前、挑大梁”。
(一)
从中央到地方,似乎每一次农村工作会议,都首要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这是因为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山东粮食产量已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让全国人民的饭碗里装上了更多“山东粮”。同时,近年来极端降水、高温等气象灾害趋多趋强,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挑战。
站在高基数之上,要想进一步挖潜粮食增产空间,并非易事。
一方面,增面积。严守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管护好,真正做到良田“粮”用。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加大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的保障力度,让农民有钱挣、愿种粮。
一方面,提单产。这需要“团队作战”,良种、良法、良机都得抓起来。德州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2024年,130万亩地块达到“吨半粮”水平,平均亩产1579.6公斤,努力为全国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蹚路子、作示范。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只盯着有限的耕地。树立大食物观,思路一开天地宽。
地处北温带,气候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海洋兼有——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山东生产出了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各类优质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可谓是“全能型选手”。
成就于此的最大“功臣”,是一种高效农业生产方式的运用——设施农业。山东设施农业无论生产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60%的蔬菜、95%的食用菌、80%以上的畜产品和水产品来自于设施农业。
正是因为起步早、起点低,设施农业遇到设施老旧的问题,亟待改造提升。聊城莘县近年来抓老旧大棚改造提升,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了人工作业环境,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蔬菜瓜果品质大幅提高。
再看海上,重力式深水网箱、管桩围网、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养殖工船……各类深远海养殖设施正保障着水产品的供给,“海上粮仓”愈发丰盈。202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预计继续保持在900万吨以上。
从陆地都海洋,从种植到养殖,山东正在探索多元食物生产的无限可能。
(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找准“路子”很关键。
这几年,泰安市岱岳区九女峰片区、泗水县龙湾湖片区、临朐县九山片区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打卡”、旅游,村庄变景区、农家变客房、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活力十足。
这是山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乡村振兴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目前,省市县梯次建设乡村振兴片区1598个,覆盖村庄1.5万个,示范带动全省乡村向全面振兴加快迈进。
找到路子,接下来就该迈实步子。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聚力推进片区建设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富有齐鲁特色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更加注重推动党建联建、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尤其要把产业发展作为片区建设的重点,推动县域产业向片区延伸,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夯实片区发展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山东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了寿光蔬菜、沿黄肉牛等8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还创新启动实施了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项目,让每个区域都有特色产业,每个产业都有支撑链条,每个链条都有重点项目。
以枣庄石榴为例,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当地创新研发了石榴饮品、药品、化妆品、养生保健品等产品,还积极开发农业休闲、医药康养、文化旅游等体验性项目,让农民在石榴“种赏加销”产业链更有干头、更有赚头。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兴产业,最终目标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要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种养殖、深加工、旅游服务等各链条环节上分享红利,鼓起“钱袋子”。
(三)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火爆出圈的“村超”足球赛,热血沸腾的“村BA”篮球赛,精彩绝伦的广场舞大赛,如火如荼的乡村马拉松……在山东,一场场“村味”十足的文化体育赛事,丰富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着村民的精神风貌。
习语润心、明理胡同、知新话、蒲公英夜校……一系列基层宣讲品牌深受欢迎,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前,乡村社会加快变迁,农民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乡村治理面临新挑战。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广积分制、清单制、“信用+”等有效方式,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继续创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村”字号文体活动,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乡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设施全不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是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的最后一年,还有很多难缠的“死角”、难啃的“骨头”,还需要从农民群众最期盼的事做起,聚焦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置、村庄保洁等领域,进一步完善提升,加快健全符合群众实际需要、务实管用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整治成果长期见效。
做好“三农”工作,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全省各方面正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大众新闻记者 毛鑫鑫 李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