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守护市南老城文脉——青岛市南区四普志愿者心得
2024-11-24 15:05 海报新闻
“秦老师,那明天在现场集合吧!”
“没问题!”
当接到市南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组的电话时,我的内心十分激动,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几年前,我揣着那本厚厚的《青岛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辑录——今古和声》在青岛的七区三市内“走南闯北”,探寻书中的文物点位。如今,回味曾走过的每一段路都历历在目。后来,参与青岛引航站和青岛港档案馆的历史文化展厅建设工作,负责文史资料收集、场馆建设等工作,这些经历也让我积累了宝贵的文物工作经验。因此,有幸参与市南区的四普工作,也算是梦想成真。
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置始,历经百年,青岛从偏安一隅的小渔村到如今繁花锦盛的大都市。特别是蕴藏在市南老城区的文物建筑宛若一座巨大宝库,其内容之丰富令人咋舌。如何守护好市南的老城文脉,是我们本次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照《今古和声》和档案复核市南区鱼山路1号阿里文别墅旧址信息
普查伊始,工作的强度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炎热的天气加之老城区的蜿蜒小路,使我的小腿肚子很快就发出“抗议”,也让我意识到普查工作不仅要有清晰的头脑,还要有一副好的身板。
普查组内分工明确,我主要负责建筑的摄影及史料信息挖掘工作。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比,本次普查工作对文物建筑的照片册提出了更明确、具体的要求,不仅要从不同角度记录建筑的各个立面,还要采集能够反映建筑历史年代的细节照片。除了楼梯、门窗,还有一些小细节值得关注:在福山路9号甲建筑普查时,我们通过走访老住户,了解到建筑本体上有一处一直被植被遮挡的奠基石。像这种少见的情况,普查队员们都很兴奋,虽然奠基石风化严重,但也能辨别出年份、名字等重要信息。
福山路9号甲奠基石上隐约可见“1948 王云飞 设计监造”字样
这次奠基石的发现也让我在后来的普查工作中更加注重与老住户的沟通交流,特别是民居类的文物建筑。老住户可以说是最了解房子的群体,普查工作可以通过口述、旧照片等途径,进而丰富建筑本体的史料信息。
让历史“回家”,也是我在本次普查中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物普查是一种双向行为,不仅是工作组获取文物史料、复核本体现状的重要渠道,还是文物建筑的管理使用方或产权人掌握、熟知文物建筑信息的宝贵路径。普查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单位有意愿去了解文物建筑的历史,我通过搜集相关建筑的文献资料,整理后转交给这几家单位。让历史“回家”,同样不失文物普查工作的意义。
当然,普查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这支由五六人组成的外业调查队伍还是显得过于“庞大”,部分居民仍会心存戒备,队员们通常会以聊家常等方式逐步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在获取对方认可后再开展下一步工作;
入户走访过程中,普查组在征得业主同意后进入院内,后院的两条大狗突然蹿出,队员无意间拍下此刻画面,回头想想还真是有惊无险。
部分楼院由于物品堆积或长期闲置,手持定位设备无法准确进行坐标信息采集;因此,队员们需要克服重重阻力,前往目的点位开展工作。
由于存在信号干扰乃至屏蔽因素影响,无人机起飞时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状况。我们在保障飞行安全前提下,尽全力克服困难,完成航拍工作。
当日的航拍工作中,还出现了喜鹊追逐无人机的情况,不失为普查过程中的一件趣事。
四普之路,仍在前方。从仲夏的烈日炎炎到晚秋的落叶金黄,我和队员们一同探寻了信号山上的迪特里希碑,拜访了守护游内山灯塔四十八余载的全国劳模王炳交先生,搜集着市南区每一处文物建筑的蛛丝马迹,只为将这份文物事业赓续传承。
秉持文物保护之初心,满怀文物普查之热情。我们用心用情,守护市南老城文脉。
文/岛城文史爱好者、青岛市南区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志愿者 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