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眼|勇当这个“排头兵”,山东深思熟虑又绵绵用力

2024-11-28 17:59   大众新闻

  从2500多年前孔子登坛讲学起,教育之光照耀齐鲁大地。教育的力量,穿越时空,延续千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齐鲁儿女。

  近年来,从教育大省到教育强省,山东人奋发努力、不懈追求。新起点上再出发,如何准确把握山东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新方位?

  28日举行的全省教育大会提出,山东要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引领力、全球影响力的教育高地,勇当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这一目标甫一提出,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毫无疑问,作为教育大省,并且有着尊师重道传统的齐鲁大地,成为教育强省的“梦想”已经深植在每一个山东人心中,并且为之付出艰苦努力。

  那么,再追问一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勇当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山东将如何进一步破题?

  紧扣大会部署,关照山东教育实践,时政眼带您观察。

  (一)

  就在上个月,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勉励“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70年来《文史哲》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方面给予肯定,就办好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个是百年校史的特色一流大学,一个是70年历史的中国“学报之王”,总书记回信关心的两件大事,标注着山东教育的生动注脚。

  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山东推动教育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基础教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高等教育积厚成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从数据来看则更加直观:山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1.3%跃升至67.0%、高于全国平均6.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76.2%提高到94.1%;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数量分居全国第1、第2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3年,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1800万人……

  如今,肉眼可见的变化,为勇当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增强了底气和信心。

  其实,提出勇当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为何是山东?想必不少人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千年文脉绵亘至今,教育薪火代代相传。山东人骨子里不变的是尊师重教的礼节。

  孔子杏坛讲学,孟子随母三迁,稷下学宫书声琅琅……这份礼节不仅仅存在于思接千载的历史回眸中,更散落在可知可感的日常生活里。

  山东遍地都是老师,走在山东的街头,总能时不时地听到有人喊“老师儿”,这是山东人对陌生人的称呼,更是山东人敬师的鲜活例证。古今教育理念,有着不谋而合的内在逻辑。

  将无形之势化作有形之举,提出勇当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山东深思熟虑。

  (二)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往深究,还有个问题需要厘清:

  勇当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山东为何把它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上?

  如果把视野放宽些,你会发现,大国博弈,科技是关键领域,人才是重要资源。从全球看,以教育为基础的人才、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

  近日,华为国产全自研的“纯血鸿蒙”系统震撼亮相,国人为之振奋。这背后,是华为近十年超万亿元研发费用、超过14万件有效授权专利作支撑。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是华为崛起的“必杀技”,也必将成为中国企业突围的“尖端武器”。

  按照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建成教育强国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前15年,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伴随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迫切要求教育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放眼全国,各省纷纷把教育作为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教育强省建设“千帆竞发”。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才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

  (三)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如今,老百姓对教育的品质、特色、多样性有了更高要求。

  新的起点上,放在现代化强省建设的任务之下,勇当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还面临一些挑战: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社会整体教育压力依然偏重,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等。

  差距就是潜力,弱项就是空间,痛点就是发力点。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全省教育大会研究部署5个方面重点工作:

  聚力扛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涵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上彰显新气象;

  聚力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展现新作为;

  聚力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增添新动能;

  聚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上实现新提升;

  聚力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在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新突破。

  找准目标和路径,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才能有的放矢。而这,也是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

  (四)

  所谓教育,如同杜甫笔下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方能超越时空,表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文化如此,教育亦如此。

  勇当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山东深思熟虑又绵绵用力。

  (大众新闻记者 李子路 刘兵 策划 赵洪杰)

责编:石慧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