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视角丨延续非遗文化 绽放德州华彩【大省挑大梁 • 文化润心】
2024-11-28 14:56 陵城融媒
德州因黄河生、因运河兴、因文化而厚重,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德州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传承非遗文化,对于德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延续非遗文化,绽放德州华彩。
挖掘历史文化根脉,夯实“非遗”保护基础。黄河之水天上来,滋养了德州的沃土,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德州市深度探寻“两河”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用心挖掘其中蕴含的无尽宝藏,积极激活非遗活力。在这里,德州皮影的灵动跳跃,仿佛让人穿越回那遥远的年代,感受古老故事的魅力;陵城剪纸艺术的细腻精巧,每一剪都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祝福;德州扒鸡、保店驴肉、武城煊饼等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更是将黄河的味道融入其中,让人在品尝之间,品味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德州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些非遗项目,深刻记录了德州人民的智慧结晶与创造力,生动描绘了德州历史的壮丽画卷。
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经济发展。德州在“非遗”保护中,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模式,将非遗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等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德州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通过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可以有效促进德州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今年“龙元素”逐渐成为传统文化消费的热点,“黑陶龙”热销“龙元素”带火了传统文化消费,也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德州市陵城区的剪纸历史在民间的流传和继承已有上千年,近几十年形成规模及品牌的“朔之乡剪纸”成为主要代表,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本土传统非遗技艺展现当代价值,陵城农商银行积极探索建立非遗资产及产品评估机制,为经营非遗相关产业的企业负责人、技艺继承人等提供信贷支持,让非遗产业文化得到有力发展,帮助更多社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群走近非遗、感悟民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强化“传承性保护”,保障“非遗”持续发展。保护是最好的传承,传承是最好的保护。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德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政策、资金、法规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处理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德州加强黑陶、红绿彩等非遗保护传承,建立全市手造资源库,首批107家非遗工坊和8大类1085项“德州手造”项目入库。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价值,在全省率先建成“山东手造·德州有礼”手造一条街,打造运河产业园和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借助互联网或文化创意,推动更多“手工作坊”实现产业化、品牌化转型。在德州市董子文化街,木人堂刀笔画艺术馆等就坐落于此。“木人堂”立足传承弘扬民间手工木刻技艺,挖掘、整理和保护濒临失传的木刻刀笔书画技艺,探寻木刻刀笔书画实践。近年来,推出竹木刻茶道用品系列、竹木刻文房用品系列、竹木刻摆件、竹木刻挂件和木刻牌匾楹联等一系列产品,并长期开办竹木刻绘体验培训和研学活动,彰显了民间手工文化的价值和运河文化的地域特色。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德州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非遗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非遗只有“动”起来,文化才能“活”起来。
通讯员:李圣杰
编 辑:张 良
审 核:李红欢
终 审:吕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