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义·漆画 | 对创作者而言,比勤奋更高的是热爱和信仰

2024-09-24 15:34   文化视界

我就是个画画的

汤志义有好几个身份,都与大漆有关。其中最长久的身份是老师。他自称上班族,现在的工作单位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也在西安美术学院和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兼职培养专业博士生。至于坊间的称呼“艺术家”,他说“我还到不了这个高度,我还只是个画画的”。

今年53岁的汤志义开玩笑说自己是“一个一直在画画的人”。他学画出身,一开始学壁画、漆画、油画,三十岁的时候重新画漆画,然后画着画着,全国美展金奖无意中就来了。画着画着,对大漆材料的认知不断深入,漆画在他生命中成了个事。再画着画着,觉得更了解这个材料,要画得更好。

自我要求不断加码,他画画的态度倒是没变,始终是文人式的。对一个文人来说,画画不是职业选择,而是日常生活中理所应当存在的那么一部分。它就是他的生活状态本身,呈现出的面貌自然也和他的生活状态、生命状态始终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漆画和汤志义的关系。

《中华璧-008》,直径12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21年

《中华璧-002》,直径15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21年

《中华璧-006》,直径15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21年

《中华璧-004》,直径12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2021年

2024年春节期间,汤志义在北京鼎元艺术中心推出了自2021年北京索卡艺术中心“春秋之河”个展后的新系列漆画,叫《中华璧》,用漆特有的材料语言和抽象的绘画语言,讲述一个中国人如何面对自己血液和基因里的文化,如何实现传统古典美学对当代艺术化的表达。作品呈现形式不便归类,反正不好说它是平面,装置,立体中的任何一种。大漆温润柔和的质感与肌理构成圆环主体,是创作者由古玉璧生发的思考和想象。

《中华璧》当然是个东方的故事,它深邃、圆融,根植于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历史与现实。也因为这种与自身文脉有高度的相关性,《中华壁》的创作过程,成为汤志义理解历史时空的又一把钥匙,通过作品来诠释时间和生命的博大感与永恒感。

某种程度上,《中华璧》是近二十年来汤志义作品的审美基调的一个缩影:东方的,精神性的,大开大合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与文脉的回望。

《中华璧-017》,直径12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23年

《中华璧-12》,直径18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22年

《中华璧-018》,直径20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23年

《中华璧-014》,直径20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22年

我往后走

2004年,汤志义的漆画《渔舟飘至》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斩获金奖,由此开启的惠安女系列,是以姐姐作为观察和创作母本,为闽南文化语境下的女人们写下赞美诗,利用漆将她们作为美和生命的标本获得永生,画中的妙诞温情都可以在童年和故乡寻到根源。

《渔舟飘至》合成漆、金属箔、蛋壳、麻布180cm×135cm2004年

后来汤志义自我剖析,说自己并不一定是那批选手中最好的那一个,获奖原因或许是他画面中明亮的“灰调子”。

那时候,漆画背后主流的文化逻辑是中国第一代漆画艺术家们自20世纪60年代起建立的,矗立着许多经典作者和作品,浓重与深沉是底色。但这种文化逻辑并非永远不变,也面临着损耗和变革,一定会有人在寻求各种各样的形式。《渔舟飘至》的获奖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他将过往油画和水墨创作经验中偏好的灰色调和技法妥帖地转译到了漆画中,这种看起来“不太一样”的变化得到了关注和认可。

但汤志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

他太明白漆画的魅力,复杂又迷人。大漆是优质的天然材料,非常环保,使用它完成的画作坚固度和保存度也达到收藏级作品的要求,作品完成之后,至少在很长时间内仍可保持完美的状态。这对一个负责任的创作者来说有极强的吸引力。他也坦言那时自己对大漆确实还没有太多深刻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是好的漆画,漆画应该是什么样,漆画应该怎么画,漆画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漆和作者的关系是什么”所有这一切可以想见的,都需要重新建构。

所以“别人往前走,我往后走,要回到本质去提高水平”关于漆材料的困惑,汤志义去中央美术学院胡伟教授的材料艺术工作室里找答案。至于大漆技术的迷惘,他在福州脱胎漆器作坊跟随老师傅学工序和技法。工作之外的时间,汤志义都辗转于北京和福州两地,就这样过了两三年。

《锦灰系列》,150 x 250 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17年

汤志义,《时间的尘埃-1》,180 x 200 cm,大漆,瓦灰,苎麻,金属箔,2015年

《时间的尘埃-5》,150cm×360cm,材质: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18年

于是,在许多人被各种潮流分散精力的时候,专心精进创作基本功的汤志义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高峰——2005年《香远莲蓬》系列,2006年《河流》系列,2009年《少数民族》系列,2011年《岁月留金》系列,2012年《飞天》系列,2014年《凤归来》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奖,2015年《时间的尘埃》系列,2017《锦灰》系列,2019《撞击》系列,2020的《黑明》与《金色乐章》,2021至今的《中华璧》《中国盾》......

汤志义始终聚焦中国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对自己的身份有深切认同,按他讲,这种创作取向是内在基因的显现,“文化这个内在的东西比我想象中更强大”,媒材选择、作品风格、审美认同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

《盾-001》,150X20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2019年

《盾-003》,150X20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2020年

汤志义很少把创作看成神秘的、不可知的东西。在他的讲述中,艺术当然是混杂着灵感与激情的产物,好的创作者一定是一位感性的捕手。但他相信,艺术创作如同慢火烹茶,内在的热力不足,水永远烧不开,再好的茶都没用。作为创作者,只有当你的基础扎实了,风格、个性、创造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他不止一次告诉学生,勤奋是创作者最不值得一提的基本品质,比勤奋更高的,是热爱和信仰。

《锦灰系列》,直径12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2021年

《锦灰系列》,高150CM边长87,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22年

这是汤志义和许多人创作最不相同的地方。有的人完全感性,是根据一种什么感觉,一个什么趣味创作的人,而汤志义在这个的基础上愿意研究,愿意思考,有章法,有计划,有耐心,有执行力。

现在看来,正是汤志义选择的这种不断设问、实验、解决的感性与理性高度结合的工作方式,令他的创作力如此长久。哪怕在很多同行面临难以为继的创作困境时,他还在稳定地输出着画作。

《撞击系列》,150×400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19年

《岁月留香》,225cm×525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2023年

《雨林》,121cm×576cm,大漆、夏布、金属箔、瓦灰,木胎,2023年

创作力背后,还有另一个长久的挑战,是汤志义对待新的经验、新的东西、新的理念始终保持敞开,从来拒绝列出所谓的一二三标准自我限制。作为老师他也是这样,总是鼓励现在的年轻学生、年轻作者勇敢去创造,去表达,说他们正逢其时。

汤志义信奉每幅作品都是过去的总和,没有想过停下思考和创作。《中华璧》系列在2022年、2023年连续参加香港巴塞尔展览之后,于今年初全系列公开的同时,他又开启了另外几个系列的创作。

他想着,肉体和精神俱灭之后,人的精神会同漆画一并留下来的,而创作者要做的,是当过去若干年后,自己的作品还有价值存在。

(来源:一漆)

艺术家简介

品味时间 感悟生命——汤志义漆画艺术的时间性内涵

汤志义,1971年生于福建云霄,本、硕、博均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学博士,2009—2010年访学于中央美术学院胡伟材料艺术工作室。现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其漆画、油画、综合材料绘画和水粉画作品数十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并多次获奖,在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共7件绘画作品入选和获奖。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