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磨一剑,黄河之畔日向新
2024-11-09 12:52 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范明昱 济南报道
1855年,决溢的黄河改道山东大清河流入渤海,自此与济南“牵手”相伴。
在这近170年的历史时间内,济南与黄河之间,不仅仅是一段地理上的相邻,更是一份血脉相连的情感羁绊。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并明确了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
好风凭借力。此后的5年时间,有关济南的发展规划中,涉及“黄河”的元素频频出现。河与城,城与人,在悠悠岁月中同呼吸、共命运。
11月8日,济南市“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全面介绍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以来,济南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成效。
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9—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三个“千亿台阶”,从9443.37亿元上升到12757.4亿元,稳居全国城市前20强;累计投资2.3亿元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完成绿化提升防洪工程1万余亩;牵头成立黄河流域信用联盟等20余个联盟,中欧班列通达22个国家、49个城市,33.9万黄河滩区居民圆了安居梦……
从发布会一连串的答案里,我们见证了这片热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着、澎湃着,也看到了济南与黄河共生共荣、双向奔赴的发展之势。
四个“惊喜之变”
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奔涌而下,穿越崇山峻岭,黄河一路浩浩荡荡绵延5464公里,其中有183公里的身躯划过济南的腹地。
汹涌、壮阔、苍茫,黄河的血脉里流淌着一往直前的勇毅。5年的时间,它深度参与和见证了济南的崛起,也成为观察这座城市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一面透镜。
透过水的波澜,我们可以看到四个“惊喜之变”:
最美的是生态蝶变。
岸畔青青,河心浩浩。最为代表性的是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加快推进,累计投资2.3亿元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完成绿化提升防洪工程1万余亩,实施百里黄河风景区和济西、白云湖等7个国家、省级湿地公园保护提升工程,183公里的黄河绿色生态走廊展露新颜。河湖水质也在大幅改善,全面完成217个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全市10个国控断面全部达标、水质指数位列全省第一,趵突泉等重点泉群保持21年连续喷涌,泉城河湖面貌发生全局性变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加速绘就。
最强的是动能之变。
数据最有说服力。科创方面,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在全球科研城市100强中居第32位。首个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加快建设,累计布局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实验室、13家“中科系”院所项目。产业方面,制造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达90%以上,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超过60%,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全市已投运算力2940P,跻身数字生态总指数全国十强。绿色生产方面,2023年全市生产新能源汽车37.8万辆、居全国前10位,累计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等300余家。
最高的是格局之变。
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互促、共进,提升了区域协同发展能力,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成功获批,前瞻性布局建设黄河流域技术转移中心,牵头成立黄河流域信用联盟等20余个联盟。增强了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济南国际机场208条航线可通达海内外116个城市;规划建设34条跨黄通道,目前已开通18条、年底前将达到21条;轨道交通已开通3条线路,到2025年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达到279公里。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获批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2023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161亿元,是2019年(1125亿元)的近2倍。
最甜的是幸福之变。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33.9万黄河滩区居民圆了安居梦,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3%、较2019年提高4.1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757元,较2019年(41472元)提高24.8个百分点。民生福祉持续增进,2019-2023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近90万人,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黄河文化魅力彰显,城子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济南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天下泉城”更有底气、更具韵味、更富魅力。
三个“崛起实践”
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会城市和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近几年是如何落实这一国家战略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崛起实践”来概括。
首先,是一座“未来希望之城”从0到1的崛起。
三年前的落“子”,有关众人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想象和期盼,早已从一纸蓝图平移到这片鲜活的发展热土上。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济南举全市之力推动起步区产业集聚、配套提升、功能完善。2023年,起步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分别增长101%、201%、227%。一座798平方公里的未来之城正在黄河之畔拔地而起。
在这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弦音被一次次拨动。
构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了数字经济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未来产业园等一批高端产业园区,引进了比亚迪、爱旭、国电投等一批重量级产业引领项目;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制造、泛航空、新材料3条产业链。尤其聚焦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方向,共建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导入优质国际资源,打造中新地方合作新标杆。
其次,是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从多到精的崛起。
为了全面贯彻“项目突破年”“项目深化年”部署要求,济南把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除了突出做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项目储备和重点项目要素强化保障,更是扑下身子、亮出态度,全力做好项目推进服务,将工作力量下沉到项目建设一线,巩固健全全生命周期服务“线上+线下”体系。
如今,满城落地建设的项目,正以蓬勃之势拔节生长。
比亚迪新能源整车、爱旭太阳能电池等一批大体量项目落地建设,带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济南凤凰黄河大桥、济泺路穿黄隧道建成通车,济南齐鲁黄河大桥即将投入运营;小清河复航、济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钢城区大汶河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领域重大项目顺利完工;聊热入济、石热入济等项目的落地实施,全市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山东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园、济南未来产业算网用一体化等一批大项目于今年开工建设。今年前三季度,2000个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49亿元,投资完成率90.5%,超时间进度15.5个百分点。
最后,是一张“黄河生态名片”从绿到金的崛起。
济南的拥河发展,向来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为了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济南持续推动大气治理绩效升级,完成钢铁、水泥、焦化等14家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治理296台工业炉窑,实施575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全市新建排水管网150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网420公里,新建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入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产生强度分别下降15%和22%。
此外,乘着“数字济南”建设之东风,智慧管理也让黄河生态的改善更加高效。
用好自动监控、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非现场执法比率提升至41%。建成包括污染源在线监测、电量监控、环境质量监测标准站、微站、出租车走航、量子雷达网等2640台套设备组成的“点线面”立体监测网络。建成智慧生态黄河监管平台,将各类监测监控数据引入其中,实时开展智能分析。深化网格化环境监管,累计发现并处理生态环境问题18.4万个。
万亩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
下一个五年看哪里?
随着这张“非凡五年”的成绩单亮相在众人眼前,济南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有了更高的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扛牢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着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省会担当、作出更大贡献。”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表示。
人们的想象空间有多大,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就有多大。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可以殷切期待着:
全长7.75公里的济南黄河大桥复线桥顺利通车,提升交通“跨黄”可达性和便捷度;轨道交通7号线建设排除万难,成功实现市民乘坐地铁跨越黄河……从大桥,到隧道,再到地铁,人们跨越黄河的方式将会越来越生活便捷。
拥有6万座席的专业足球场、采用FIFA世界杯球场标准的济南黄河体育中心顺利建成,成为黄河之畔明珠般的地标建筑;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开启新赛道、新起点,山大二院北院区加大普惠性医疗资源供给……从医疗,到教育,再到文化,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只有以人为本,才能长远发展。
有关黄河的一切美好想象,正在从“美好愿景”到“现实场景”渐行渐近。
在新时代的今天,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动,济南生态转好、经济振兴、文化勃发。曾经横亘在济南主城区北岸的黄河,将从地理障碍变成济南的城中河和发展轴,从“城河为邻”走向“城河相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济南市委宣传部 起步区融媒体中心 大众网·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