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肺部“杀手”,别让慢阻肺“勒住”您的呼吸!

2024-11-20 21:03   海报新闻

  大众网记者 孙淼 通讯员 尹士平 李怡玮 王子瑜 济南报道

  随着秋冬季节到来,一些呼吸道相关疾病会随着天气渐冷逐渐加重,其中,一种不容忽视的肺部疾病,用“慢”放松了大家的警惕,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肺部“杀手”,它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24年11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知道你的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较高,已经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达13.6%,患者人数近1亿。近日,济南市疾控中心专家就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何预防向广大公众进行了科普。

  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为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这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呈进行性发展,它的发生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随着病情反复发作、急性加重,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

  引发慢阻肺的危险因素

  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原因,烟雾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害气道和肺泡,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室外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以及室内的油烟、二手烟等污染环境中,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质会进入肺部,增加患病风险。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从事采矿、建筑、化工等职业的人群,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会对肺部造成损害。

  感染: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会导致气道和肺部的炎症加重,进而促使慢阻肺的发生和发展。

  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增长、肺生长发育不良等,也与慢阻肺的发病有关。

  高危人群有哪些

  35岁及以上人群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高危人群:

  (一)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

  (二)儿童期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者;

  (三)接触粉尘及有害气体者;

  (四)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环境中者。

  症状表现及诊断

  慢性咳嗽往往是慢阻肺最早出现的症状,初期可能仅在晨起时较为明显,随后会逐渐加重,频繁发作。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演变为气短或呼吸困难,患者会感觉呼吸费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起初可能只是在剧烈运动后出现,到后期,即使是日常的轻微活动,也会引发严重的呼吸困难,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当高危人群出现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或呼吸专科门诊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筛查,必要时需进行肺功能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消除危险因素,做好个人防护,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是预防慢阻肺的关键一步。

  尽量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或佩戴有效的防护口罩。

  对于有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及时治疗并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身疾病管理。

  在治疗方面,稳定期可通过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发作。

  康复治疗也不可或缺,比如呼吸功能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等,能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提高呼吸效率。

  要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出做好呼吸道防护,戒烟,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

  要正确、规律使用吸入药物,及时向医务人员反馈使用效果、操作方法和不良反应;定期到医疗机构检查肺功能,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每年至少做1次肺功能检查。

  要结合病情需要,在家中配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制氧机或呼吸机,储备急救药品。

  要学会识别病情的急性加重,当近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较既往明显加重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责编:孙淼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