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深读|新质生产力如何蓄势赋能千行百业
2025-01-22 07:51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有力抓手。
2024年,山东扎实抓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4%,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撑起“半壁江山”,规模占比超过49%。
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求实效,并提出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具体举措。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创新中勇闯“无人区”、下好“先手棋”,报告专门提出要建好基础研究特区,引起了省创新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录宝委员的关注。“这是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关键之举。”孙录宝说,近年来,山东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生态,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壮大基础研究机构和人才队伍,积极引导科研人员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中提炼科学研究命题,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鉴于基础研究具有难度大、花费高、周期长的特点,孙录宝建议,应给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的自主权,在科研组织模式、管理体制机制上释放更多改革探索空间,同时加快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基础研究机构和人才提供更多配套支持。“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应注重克服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力量分散、组织碎片化等短板,更大力度支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孙录宝说。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成立6年来,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灵活优势,打造了集投资孵化、产学研合作、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生态系统,累计促成产学研合作60多项,引进高科技项目40余个。
让成果转化更畅通,报告提出用好科技大市场和“山东好成果”发布机制。作为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技术经理人,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东升委员发现,当前存在企业“不愿投、不敢投”、区县政府“心有余、力不足”、专业服务力量“不够专、不够强”等问题。他建议,省级层面加大对股权投资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引导性资金在成果转化早期的介入,带动更大规模社会资金共同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同时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通过专业化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地对接企业需求。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报告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蕴含着山东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固本培元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逻辑路径。
山东是工业大省,门类齐全,传统产业焕新要靠新质生产力赋能。“轻量化是铝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经过20多年发展,邹平培育形成了产品丰富的轻量化铝产业集群,多次突破汽车轻量化用铝合金关键制备技术,现代铝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邹平市委书记张谦代表说,邹平依托魏桥创业集团、创新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了魏桥轻量化基地、魏桥铝深加工产业园、中欧宏顺循环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铝业园区,近3年邹平中高端铝制品占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达到77%。
报告提到推动轻量化铝材等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让张谦对铝业高端化转型信心满满。他期待有关部门在科创精准供给、骨干支撑培强、成果应用转化、产业优化布局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拓展应用场景,扩大市场份额,推动传统产业向新提质。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成长的沃土,科学布局的关键是因地制宜。近年来,威海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及新能源等产业,碳纤维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核能产业集群入选省未来产业集群,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达到7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3%。
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代表表示,威海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今年将充分发挥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等高校资源优势,围绕生命科学、低空经济、深海深地深空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低空经济产业园、清华大学核能领域大科学装置等平台建设,积极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努力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现代服务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山东现代服务业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强,但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毕秀玲委员认为,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服务的高端化、专业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提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降本增效,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永恒主题。”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整体运行效能,毕秀玲认为,应多鼓励企业强化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通过整合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各个环节,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运作;同时推广集装箱运输“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的“一箱制”标准化模式,实现公铁河海空多式联运,减少因不兼容带来的损耗和成本,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于新悦 张文婷 刘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