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卫生健康局:聚焦群众健康需求,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11-23 10:33   海报新闻

  大众网记者 张钟雯 枣庄报道

  11月22日,峄城区召开“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增进民生健康福祉”新闻发布会,区卫生健康局、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区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子人介绍了工作开展情况。今年以来,峄城区卫生健康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围绕省、市卫生健康工作重点和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践行“五抓五突破”工作思路,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峄城区卫生健康局将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作为工作重点,通过追加专项预算741万元,精准实施“一村一策”,高标准建成了10个样板村卫生室,并对10个薄弱村卫生室和13个一般村卫生室进行了提升改造。目前,所有村卫生室均具备了识别和初步诊治2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90%以上的村居能够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有效缩小了城乡医疗差距。

  同时,峄城区卫生健康局还创新实施了“县招乡管村用”的人才引育模式,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担任业务院长和第一村医,并举办了多期“村医课堂”,有效提升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把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创新推出了多项惠民便民服务举措。在全市首推“先住院后结算”模式,累计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同时,通过开设“错时错峰门诊”、中医日间病房,实施分时段预约诊疗、“一次挂号管三天”“一站式”出入院结算等举措,切实改善了群众就医体验。峄城区还将绿色转诊通道延伸至村级,患者通过乡村医生可直接对接一、二级医院科室入院治疗,为基层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今年以来,两家区直公立医院已接收村卫生室转诊病人近400例。峄城区卫生健康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载体,组建了182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同时,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健康校园”行动,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常见病监测和心理健康评估,并落实了干预措施。峄城区还全面加强了全生命周期保障,实施了“老年人关爱工程”和“银龄安康工程”,为老年人提供了健康评估、健康服务和意外人身伤害险等保障。同时,还优化了妇幼保健服务,积极开展了免费“两癌”筛查活动和婴幼儿托育服务。峄城区卫生健康局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督查问效,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难点问题。同时,还深入开展了公共医疗服务成效百日攻坚行动和多项惠民举措,为群众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下一步,峄城区卫生健康局将继续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作风纪律为基础保障,以优质服务为遵循目标,以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在抓落实、促发展、暖民心、惠民生上再出实招,推动峄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再上新台阶。

  随后,区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子人对《峄城区村卫生室三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进行了专题解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为峄城区村卫生室提升行动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政府决策部署,峄城区将“村卫生室三年提升行动”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惠民实事项目,制定了《峄城区村卫生室三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旨在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健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实施方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施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服务能力、规范管理、运行保障“五大工程”,提出三年工作目标。2024年,峄城区在全市率先完成10个样板村卫生室建设,并提升10个薄弱村卫生室、13个一般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化率达70%以上,完成市定目标。全区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达50.1%,所有村卫生室均能识别和初步诊治20种及以上常见病、多发病。

  峄城区积极谋划村卫生室提升工作,将所需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计划2025年完成高标准样板村卫生室建设10个,再改造提升薄弱村卫生室10个,力争年底前113个村卫生室达到“五有三提升”标准。同时,采取多种方式确保2025年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化率达100%,并积极打造村级健康服务综合体,提升基层群众就医体验和获得感。

  随后,与会领导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题1:“一老一小”是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请问,咱们区在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区卫健局党组成员、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曹曰林:“一老一小”工作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峄城区在大力推进“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现健康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构建健康养老新体系。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推进“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一体化服务。全区现有医养结合机构8家,配有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数233人,开设医疗床位数961张,养老床位数1268张,入住老年人628人,满足老年人就医及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增加托育机构和托位数量,已备案托育机构19家,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3家,提供托位1265个。

  二是聚焦重点人群,实现健康管理全覆盖。组织“家庭医生团队”“义诊巡诊团队”定期进村庄、进社区,为慢病老年人提供保健康复、义诊等服务,由专家团队、全科医生对体检报告进行二次解读,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指导和管理。今年以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人数39096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人群任务目标完成率均达到100%;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95.69%。

  三是健全筛查机制,护航儿童成长全周期。扎实推进出生缺陷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今年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566人、听力障碍筛查566人、儿童先心病筛查559人、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13764人。积极实施健康校园行动,已为2919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筛查,落实干预措施40人;对2000多名学生开展了远视储备调查,为全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认真做好儿童近视防控、超重肥胖预防、口腔保健等常见问题的知识普及和个性化健康指导干预,持续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问题2:通过刚才对实施村卫生室三年提升行动的解读,我们对乡村医疗卫生政策有了新的理解,能否介绍一下峄城区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区卫健局党组成员、卫健服务中心主任褚宏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满足农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近年来,峄城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三个下沉”,切实提高村卫生室诊疗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第一村医+医疗团队“派驻式”下沉。通过选派“第一村医”驻村帮扶、二级医疗机构团队巡诊示教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目前,累计选派30名一、二级医疗机构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第一村医”,每周下沉驻村帮扶不少于2天。组织医共体牵头单位14个医疗团队下沉服务,开展巡诊示教、入户走访、健康讲座、问诊送药,今年以来开展免费义诊巡诊300余场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

  二是开展乡医导师+带教工作站“一体化”下沉。推行基层卫生人才导师培养机制,为首批25名乡村医生选配中青年专家“一对一”精准带教,学员每周至少一次到导师所在科室脱产学习,参与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技能提升活动,计划三年内实现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跟师学习。在村卫生室设立带教工作站,导师每月至少1次下沉村卫生室开展坐诊义诊,并带教周边乡医,提升乡医服务水平。

  三是开展云巡诊车+流动医院“组团式”下沉。为每个镇(街)配备智能化云巡诊车1辆,为群众提供上门测量血压、做心电图等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辅助检查,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上门开展医疗服务。对筛查出的“三高”等慢性病患者落实分层精细化管理,增设并发症筛查个性化服务包,二级医疗机构专家团队跟进解读体检报告、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量身定做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已落实三级协同管理3700余人,推动医防融合真正落地落实。

  问题3: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心和重点,事关群众健康福祉,请问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区卫健局副局长、疾控局局长杨传宏:一是持续增强区域医疗核心竞争力。聚焦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内涵建设,创建县域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单位8个,建成智慧化接种门诊4处,区人民医院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是全国第二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县项目实施单位;区中医院通过国家心衰中心认证,挂牌成立峄城区体育医院、峄城区职业健康检查中心,县域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是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底阁镇等3家中心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其余4个镇街均达到基本标准,5家镇卫生院均达到省级能力提升标准。7个镇(街)均建成老年友善医院、设立名医基层工作站、健康驿站。积极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引领提升工程,创建省市区示范标准化村卫生室83个,建成中心村卫生室30个、样板村卫生室10个,全区所有村卫生室全部配备智慧随访设备、康复理疗设备。

  三是持续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二三级医院选派66名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卫生支农,已开展诊疗8689人次、健康宣教13289人次、培训带教2197人次。按照“县招乡管村用”模式,在核定7家镇(街)医疗机构2024年度用编用人计划14人的基础上,追加计划14人,专项招聘符合条件人员到村卫生室驻村服务,全力补齐人才短板,现已聘用23人,其中驻村服务12人。在全区开展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全覆盖培训三年行动,采取“临床理论+实操技能”方式,每月定期举办常见病专题讲座、专项技术操作演示,已组织线上培训2场次、700余人次,线下村医课堂20期、3000余人次;脱产培训150余人次。

  四是持续加大信息赋能力度。积极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区级医院均能开展预约诊疗、诊间结算、床旁结算、扫码结算等“一站式”便民惠民服务。在所有村卫生室均搭建“智医助理”辅诊系统,病历规范率达97%以上。通过整合医共体、基本公卫等信息化平台,在首批样板村卫生室开通远程诊断、远程心电及线上转诊,推动实现数字化联通上下、可视化面对面诊疗、教学化提升能力的目标,保障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将线下转诊绿色通道延伸至村级,患者通过村卫生室可直接对接一、二级医院科室入院治疗,尤其对急危重症患者,畅通上下联通链条,打通生命救治通道最后“一米”。

  问题4:中医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中医药精髓,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介绍一下峄城区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琦:近年来,峄城区坚持以传承精粹、守正创新为导向,以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为落脚点,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努力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水平。

  一是健全中医药体系。区中医院牵头成立了中医医共体,现有国家级中医药特色专科1个,山东省县域中医药龙头专科3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单位8个;7个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标准化国医堂、中医馆,6个镇街中医药收入占比达1/3以上;建成省级中医阁4个、市级标准化中医阁20个、市级基层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11个,所有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有效满足了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二是建强中医药队伍。近年来,采取外引内挖、外招内聘等方式,引进中医类研究生5人,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6人、公开招聘备案制人员97人,柔性引进6名省内外知名专家,成立了省名中医药专家薛一涛工作站和张永臣、贾红玲工作室、郗洪滨中医脏腑点穴特色疗法传承工作室。鼓励镇街医疗机构按需招聘合同制专业人才或以多点执业方式开展合作,切实建强中医药队伍。目前,全区现有国家级、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人,省市级名老中医、名中医、基层名中医10人,镇街医疗机构中医类别医师占比达33.7%。

  三是坚守中医药情怀。为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创新在村级卫生室设立中医药传承工作室10个,在镇街医疗机构设立中医药传承工作站、推广培训基地5个。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目前,全区中医师带徒达31人,西医80多人,定期开展诊疗、带教工作,大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积极挖掘整理民间各类经方验方、特色疗法,涤痰平喘合剂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入选省中医药特色疗法项目。

  四是弘扬中医药文化。充分利用“中医中药中国行”“膏方节”“中医中药八进”等活动,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目前,建成中医药文化知识角11处、文化基地1处、宣传街1条,省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3所;每年开展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中医健康夜市30余场、义诊80余场次;在全市率先开展免费煎药送药上门及“先住院、后结算”等惠民服务,群众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达90%以上,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引导更多群众相信中医药、选择中医药、宣传中医药。

责编:李婷婷
审签:李 雪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