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新生态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

2024-10-22 15:02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刘佳琦 报道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指向,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为宗旨,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目前,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牵头成立3个省级行业产教共同体,获批2个山东省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被授予“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

  “三化育人”,构建产教融合文化育人新生态

  坚持将党建领航与思政铸魂、文化育人一体推进、深度融合,加快产教融合“三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打造全环境立德树人“生态圈”。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蓝色海洋文化”三种文化为育人主线,对接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强化课程内涵式发展,融合课程教学、活动体验、创新创业实践三条育人路径,推进校园文化与区域特色文化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形成校地共建共享的文化推广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拼搏精神,提高师生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为人生的长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

  “三化育人”经验做法被《光明日报》《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重点报道,被山东省教育厅《教育工作简报》专版刊登。育人思想引领能力提升,全面增强了师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学院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双创100强”,获评金平果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100强”。学院是首批“省级工匠学院”,215名学生被山东省教育厅认定为“齐鲁工匠后备人才”,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奖、省奖超800余项。

无人机综合实训室

  强化供给,构建产教融合服务海洋新生态

  强化创新供给,以服务海洋发展为导向,积极对接信创与网络安全产业,融合各方资源,争取国内首个面向海洋领域的“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学院。实验室依托中国电子作为网信产业创新核心力量的央企优势,联合攻关创新,建设海洋大数据安全协同研发平台,开展大数据安全核心技术研发和实践应用,支撑国家重大工程,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保障。

  强化人才供给,与中国软件、青岛国实等高科技企业共建“信创学院”“网信人才培养基地”“山东省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标注基地”等产业学院和孵化载体,构建海洋信创人才培训产教融合系统,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定位的高素质海洋信创人才。

  强化培训供给,依托海工装备智能传感技术山东省研究中心等22个科研平台、创新平台,组建“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团队”,依托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海洋装备与智能制造)等33个专业实训基地组建“专业教学平台+教学团队”,总计培训渔技类人员9300余人次,渔业职务船员、渔业普通船员等14500余人次,智能制造类13200余人次。

三化育人学生学习茶艺

  数字赋能,构建产教融合信息驱动新生态

  紧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变化,建立产教融合信息交流平台,对学院和企业发布的供求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匹配,推进产教协同并进,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校企信息交互共享,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现代海洋产业,打造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有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与山东省内临沂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管理学院三所本科高校联动合作,深化职普融通,培养全链条、复合型创新人才。

  紧密对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应用牵引、数据赋能、关键支撑,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数字化转型新动能、数智化重塑新生态,获全国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是山东省目前唯一的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检测及评价试验院校。打造数字实训基地,赋能产教科研平台。牵头成立“山东省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现代海洋协同创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纳入教育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管理,构建“两群融合、双创引领、三化塑造、数智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促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创新,建设了32门山东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智慧校园50强”“全国智慧校园示范高校”。

生产性实训

  双引双聘,构建产教融合双师双向流动新生态

  实施名师引培行动,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离岸引进等方式,引进职业教育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海洋智能装备领域行业领军人才,指导专业建设和培育青年教师;依托校企融合平台,柔性引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精湛专业技能的全国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指导实训教学,传承技艺技能。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选派教师到头部企业轮岗锻炼,到行业协会任职,参与企业生产运营、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献言献策。聚力跨界融通,共享人才和技术优势资源,构建产教融合双师双向新生态,推进学院特色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现在,全院上下营造了尊师重教、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让教师真正成为学院办学的骨干力量。二级教授、国家级及省级教学名师扎根课堂,带头授课,让“大家风范”成为普遍存在;全国技术能手、省技术技能大师、齐鲁首席技师、省青年技能名师等充分发挥名师“传、帮、带、导、教”辐射引领作用,让更多青年教师蝶变跃升;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名师工作室不断推优出新,引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优秀骨干教师;省级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才技术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培养、引进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

名师工作室传帮带

  协同共融,构建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新生态

  开展“有组织的产教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与产业生态良好、数字化程度高的知名企业合作交流,先后与科大讯飞、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青岛国实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5个,开展合作项目18项,紧紧围绕区域企业技术需求,校企共建联合技术团队,充分发挥团队解难题、配资源、定方向的优势,集聚创新要素,统筹创新资源,共同开展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助力区域企业创新发展。

  目前,学院国家级教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科技创新活力、课题竞争力在全国1500多家高职院校中,分别位居第25名、第29名、第38名、第65名。

智能装备演练

  产训结合,构建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新生态

  依托企业生产项目,校企共建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创新研发能力四级能力递进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组建管理运营和实训教学团队,建成了虚拟仿真中心+校内外全真实体“双场景”数字孪生实训基地,营造了真实的项目实体、工艺流程、岗位任务和职业氛围,从思想政治素质、技术技能、工匠精神、文化传承四大维度设置评价指标32个,实现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监控,实训成果可追溯、可查询。

  对接区域产业体系,建设海洋运载器智能装备与系统、海洋食品药品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海洋装备与智能制造等三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持续加强在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方面的功能建设,围绕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聚焦行业紧缺高技能人才开展联合培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国际友人弹古筝

  深化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国际交流新生态

  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依托成山泰国项目建设“成山国际学院”,建成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泰国宣素那他分校,参与建设中国-缅甸职业技术学院万宝校区、中国-老挝职业技术学院,17名教师获得“国际中文教师”资质。

二级教授授课

  坚持技术赋能与文化交流并行,“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是全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高职院校。学院还成功组织教育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成功申报“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责编:司心鹏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