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进度”新闻发布会丨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5项重点工作均实现“双过半” 孵化出国内领先水平技术3项 14个良种良法推广实现突破

2024-09-25 16:34   

  大众网记者 王卫 滨州报道

  9月24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全面提升八大品质——亮进度”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赵福江;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健出席发布会,介绍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2024年以来提升民生品质工作成效和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福江介绍,2024年上半年,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强化党建统领,聚焦“1+1188”工作格局和园区“1+5”发展定位,紧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主线,承担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3项,全部按时序推进。园区5项重点工作均实现“双过半”,孵化出国内领先水平技术3项,14个良种良法推广实现突破。园区农业科创动力更加强劲,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更加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起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融入国家战略更加深入

  强化“齐鲁粮仓”种质引进、创新。新选育的杂交小麦“京农607”对照增产19.13%,增幅居全国领先水平。园区自主开展的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选育,开展3批1800余份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已累计筛选16个耐盐碱玉米品种。新引进“山农酥”梨、高油大豆、耐盐碱中草药等作物良种65个,耐盐碱种质资源库扩展到6万余份。

  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坚持以“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盐碱地改良”的方式,不断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园区在中低盐碱地条件下开展小麦全幅匀播实验示范,亩均增产101公斤,增幅23.29%,创下新纪录。开展小麦玉—米周年集约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相关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青岛大学签约改性碳基材料协同牧草种植盐碱地改良,土地降盐改碱成效明显,耐盐碱牧草呈现良好丰产特性。

  项目承载基础更加坚实

  更新升级基础设施。年初谋划的6个规划,4个已完成并顺利落地;蓄水湖修复、路网改造、淤土造田等工程全面完成;建成300亩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区,汇集新技术新品种23项,盐碱地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初步建成;完成36个智慧农业数据采集终端的建设,园区农业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

  平台公司实现实体化运行。进一步强化园区下设国有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项目管理、成果转化推广等领域的要素统筹能力,拓展其社会化服务领域,加强招商入园项目合同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管理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双招双引”步伐更加有力

  新签订合作协议6项。其中,微藻绿色低碳标准化示范项目,计划投资5.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一个滨海盐碱地微藻循环农业产业链基地;谋划投资2.5亿元建设农业科普研学、“渔光互补”光储一体新能源项目。引进翟衡等专家团队5个,新建青岛大学院士成果示范基地、环渤海红枣育种中心等科研平台12个;联合滨州职业学院共建“黄河三角洲生物经济产教联合体”,获省教育厅批复。

  示范推广成效更加显著

  牵头成立滨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协会,吸纳9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园区农技推广模式由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冬枣林下羊肚菌亩产突破700斤,亩均增收近2万元,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仁居柳11号”获国家林草局授权,培育无絮柳新品种17个,建成全国品种最全、面积最大的无絮柳培育推广基地。

  下半年,园区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委安排部署,紧扣发展定位,深挖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政策优势,融入“齐鲁粮仓”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突出发展优势和特色,强化人才、设施等基础要素保障,在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科技项目建设等方面系统发力;优化项目结构,进一步推进发展改革升级,推动良种育繁推、生态优质农业、科普研学等业态提质增量,对接服务全市农业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加强创新推广,进一步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杂交小麦、无絮柳等良种良法推广,打通先进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最后一公里”,增收惠民,助力“品质滨州”建设和乡村振兴。

责编:王 卫
审签:纪学敏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