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从管路学徒工到“大国工匠”,他用20年诠释逆袭人生

2024-11-29 15:16   大众新闻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厚道山东人——道德榜样在行动”特辑系列。

  冬日的阳光洒向深蓝海面。一顶安全帽、一身工作服,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主任技师杨德将,将一串串脚印踩过5万平方米厂区的每个角落。和管路“共舞”、与钢铁“为友”,20多年的光阴流转,这位曾经的管路学徒工已经成长为参与建造大国重器的“大国工匠”。

  杨德将出生在烟台市莱山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考入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毕业后,他来到中集来福士工作,从一名普通的管路安装工人做起,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逐步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

  “那时候,我和30多名同学来中集来福士实习,与9名同学一起被分到了管加工车间,成了管路安装班的一名学徒。”回想起20多年前的场景,杨德将笑了。

  黝黑的皮肤,朴实的笑容,言谈间有些许拘束,深度镜片后的目光却无比坚定……那时候,虽然大家都是从管子划线、下料、破口这些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但杨德将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

  在杨德将看来,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但不能没有学习的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线工人,要善于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发现问题,要对自己狠一点,哪怕再小的问题,也要想法解决。

  因为吃苦耐劳表现好,杨德将被安排到一个临时组建的液压班组。有一次在和老师傅们一起工作时,杨德将亲眼看见爆破的压力附件把保护槽打飞,最后大家只能重新干一遍,才把这个压力试验完成。

  “年少的我暗自发誓,如果有一天我自己干,一定要干得比他们好。”杨德将说,在跟老师傅们学习的同时,自己也研究琢磨起各种技术,干活爱跟自己较劲。努力就有收获,2008年,他被任命为管路安装班班长,从此这个“拼命三郎”工作起来就更拼了。

  2009年,即将交付荷兰的Jebsens项目大货舱汽笛管线抢进度。杨德将临危受命,带领班组成员奔赴一线,24个小时不下船,硬是将原本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的700米管路预制及预处理工程缩短至7天,这一纪录在中集来福士至今无人超越。

  看到杨德将与同伴们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份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外船东对杨德将竖起大拇指称赞,“It is mission impossible”。

  杨德将还潜心于自己事业中的小改小创。2010年COSL1#项目成功交付,杨德将也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实用新型管路对口工装专利”申请书。

  在这一平台的建造过程中,杨德将潜心创改发明了“管路对口器”。需要4到6个人一起完成的管路对接难题,加个对口器,只需两人便可以轻松完成 。这一发明被广泛应用到COSL1#-4#项目、GM4-D系列3个项目、“蓝鲸1号”和“蓝鲸2号”等项目中。

  “技术痴”是工友们对杨德将的一致评价。而在工友吕磊看来,杨德将最令他感动的是倾囊相授技术。“杨工会的技术,都手把手教给我们。”吕磊说,在没有真正师徒关系的班组里,作为资历最老的员工,杨德将不藏不掖,带出了众多能手。

  参加工作20多年来,杨德将先后获得“齐鲁最美职工”“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大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完成了从一名管路安装工到“大国工匠”的华丽转身。

  (大众新闻记者 杨秀萍 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吕文佳 实习生 何昕)

责编:石慧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