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时代楷模丨“蚯蚓书记”刘昌法

··

大众日报记者 刘磊 杨淑栋

  脱贫攻坚,书写中国奇迹,彰显齐鲁担当。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省共派出5万多名驻村干部奔赴一线,他们胸怀人民、攻坚克难,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昨天,我省举行脱贫攻坚一线“齐鲁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授予刘昌法、牛伟国、临沂市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攻坚群体“齐鲁时代楷模”称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本报今起陆续刊发这些典型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蚯蚓书记”刘昌法

  驻村九年松穷土啃穷根,带领7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写下80多万字“扶贫日记”

□记者刘磊报道 3月23日,刘昌法(左)返回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看望村里的老人。

  刚驻村时,他被认为是“来镀金的飞虫,落一落地就飞走了”。

  现在,他被村民亲切称为松穷土、啃穷根的“蚯蚓书记”。

  称呼的变化,折射了他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的九年。九年间,他心系群众、攻坚克难,先后担任4个村的第一书记,带领7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写下80多万字“扶贫日记”,留下很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故事。

  他就是——淄博市扶贫办副主任、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第一书记刘昌法。

  东东峪村的杏花开了

  三月虽是乍暖还寒,但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的杏花刚与春风打了一个照面,便羞红了脸,悄然盛开。3月23日,当清晨阳光勾勒出悬羊山的轮廓,东东峪村便开始热闹起来。

  淄博市扶贫办副主任、东东峪村第一书记刘昌法匆忙对付了几口早饭,又动起了“脑筋”。春天各色山花渐渐盛开,游客日渐增多,他得再多去转转,村里酒坊一条街的建设进度得加快了。

  2021年是刘昌法担任第一书记的第9个年头,东东峪村已是他任职的第4个村。

  “全村298户村民,有一半曾是贫困户,其中90%是‘老病残’。依靠政策兜底,虽然实现了脱贫,但没有稳定增收的渠道。”东东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全祥说。

  东东峪村依山傍水,一条小河蜿蜒从村中穿过。看到村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刘昌法萌生了带领大伙儿做民宿的念头。可这做民宿,头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路。

  “你给俺砸了屋!”

  “没人要给你砸屋。”

  “你——”

  “这是修路。”

  “谁让你给修路来?谁让你给大家修路来?”

  去年夏天,村民胡立春便因为修路问题,跟刘昌法吵了起来。路,是村里争取到300多万元扶持资金,为发展民宿要打通的产业路。但刚刚开始动工,滚落的石块就砸到了胡立春家的房子。

  一开始两个人争执不下,胡立春气愤地走了。可修路的事不能耽搁,第二天刘昌法来到胡立春家做工作。从前一天的剑拔弩张到眼前的心平气和,慢慢沟通下来,胡立春的态度开始转变。做通了胡立春的工作,刘昌法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路修好了,东东峪村依托叮咚小院精品民宿建设的契机,发动本村有能力、有上进心、想创业致富的5户村民,扶持他们自建自营民宿,并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宣传推广。村民胡立勇,便是这5户之一。仅2020年“十一”假期,胡立勇的叮咚小院·泉溪人家民宿收入就有3000多元。

  “一开始,老百姓不了解,参与民宿的积极性不高。如今试点见了效果,已经有不少村民动了做民宿的心思。”刘昌法告诉记者。

  43个鲜红的手印

  刘昌法第一次担任第一书记,是在9年前。

  2012年4月,当年49岁的他,主动请缨担任第一书记。接到通知的当天,他在日记本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到基层去,亲近一下山村的泥土,吸吸清气,接接地气,为不富裕的父老乡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走在上小峰村的路上,我就感觉很踏实,我跟那里的村民有很深的感情。”回忆起在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的经历,刘昌法脸上流露出自豪和骄傲。

  但驻村伊始,却并非一帆风顺。人生地不熟,村干部又不信任,甚至村里的老百姓也有怀疑,刘昌法到处吃闭门羹。

  “当时镇上叫我去接人,没想到给派了个精瘦瘦的干巴老头。所以第一眼没什么好感,也没抱多大期望。”上小峰村党支部书记牛占月笑着告诉记者,“大家开始都认为,昌法书记就是来镀金的飞虫,落一落地就飞走了。”

  而当时,村里正在修河坝,因为没有水泥停了工。“正为难时,昌法书记东奔西走,弄来35吨水泥,保障了工程顺利完工。从那起,大伙儿对他的看法逐渐有了改变。”牛占月说。

  驻村工作开了局,刘昌法又琢磨着在脱贫上帮大家找门路。经过多方考察,他为上小峰村量身定做了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和开发饮用水项目。不到3年时间,刘昌法和村两委带领全村村民一起努力,成功把一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全省生态文明村、全国扶贫改革试点典型村。

  这期间,大部分时间他都住在村里,这里有他的事业,有老百姓对他的信赖和期望。因为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上小峰村的老百姓送给刘昌法一个绰号——“蚯蚓书记”。牛占月解释称:“蚯蚓在地里帮助土壤松散,松散了以后才能长庄稼。”

  起初,刘昌法挂职第一书记的时间是一年。履职结束,当他要离开时,一封挽留信递到了组织部门。信上写道:“上小峰村全体党员和村民恳请领导将刘书记留在我们村继续担任第一书记。”在信纸上,党员和村民代表摁下了43个鲜红的手印。这鲜红的手印,摁在了挽留信上,更深深地印在了刘昌法的心上。

  于是,这一留便又是两年。村民们用真挚的行动回应着他的真情,用朴素的言语回应着他的真心——“这辈子都忘不了刘昌法的好”。

  2014年春,因对农村的潮湿气候不适应,刘昌法患上严重过敏性湿疹,全身上下瘙痒难忍,弄得内衣上血迹斑斑。镇上一位中医为他开了药方,其中的4味中药附近山上就有。年近七旬的村民赵心山得知后,不顾山陡路险,跑了五六个山头终于将草药采集齐全。

  做身上有土、脚下有泥的驻村干部

  “农村工作有农村的特点。对待群众,只有坦诚相见,替他们着想、为他们办事,才能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他们才把你当作自家人。一个人身上没有一点土,脚上没有一点泥,怎么会是合格的驻村干部呢?”刘昌法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时间长了,刘昌法总结出不少“驻村工作法”。跟群众打交道,他靠的就是两条腿、一双眼、一张嘴,多跑、多看、多替百姓说话。入村走访,他随身必带四样“宝贝”:笔、纸、钱、便民联系卡。

  “笔记本太大,带着爬山下坡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当着村民面掏出一个大本子,他们说话会有顾虑。”刘昌法说,所以,他总是揣着几张折起来的白纸,遇到比较熟的老乡,就当面记;遇到不熟悉的老乡,只听不记,离开对方家再赶紧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哪家困难,因何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都记到纸上。”

  家家户户的大事小情,都记挂在他的心上。日复一日,他写下了80多万字的“扶贫日记”,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亲民爱民之情、报党报国之志。

  每次刘昌法到上小峰村任学美大娘家“串门”,大娘就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都拿出来。在她的心里,刘昌法“比亲儿子还亲”。

  刘昌法与任学美的这份“母子之情”,是从驻村不久开始的。当时,刘昌法在走访时了解到任大娘的眼睛红肿、瘙痒、见风流泪,已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为此,刘昌法回张店时专门咨询了大夫,为任学美带回了两种眼药水和一种消炎药,没想到真把她的眼病治好了。从那之后,刘昌法就成了任学美最亲的人。儿女孝敬的东西,她都给刘昌法留一份。

  扎根基层9年,刘昌法先后争取项目资金30多笔,总额达1000余万元,带领上小峰、东东峪等村庄建设旅游民宿、农家乐、矿泉水厂、酒坊一条街、蔬菜大棚等项目设施,蹚出了各具特色的脱贫奔小康之路,帮助700多名贫困群众相继脱贫。

  “我愿做一条蚯蚓,在贫瘠的泥土里耕耘,让这片土地肥沃起来,为百姓带来丰收的年景。”刘昌法说。

  (大众日报记者 刘磊 杨淑栋 通讯员 房玉波 仇慧清 报道)

责编:马洪震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