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累计建成15处国家级、89处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垒

  5月18日,山东省政府网站发布《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

  记者从山东省地震局了解到,山东境内郯庐和聊考两大断裂带纵贯南北,燕山-渤海地震带在半岛北部沿海通过,南黄海构造带沿半岛东南近海海域分布,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呈现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20世纪以来,山东内陆及近海共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10次。

  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试点示范省份建设,实施山东省防震减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不断提高。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省城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全部按照不低于地震烈度七度进行抗震设防,提升了全省五分之一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日照市岚山区等14个县(市、区)开展了地震灾害风险普查试点,实施了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全省校园抗震安全专项整治任务。潍坊、滨州、临沂等设区市和兰陵等县(市、区)开展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济南中央商务区等近30个片区开展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近500项重大工程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2.2万户,建成省级农居示范工程35个。灾害民生综合保险率先覆盖到全省。

  ◆地震监测预测预警效能进一步提升

  地震监测预警网络趋于完善,成网成场的立体化地震观测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部分重点地区达到0.8级。较好把握了全省震情趋势,妥善应对济南市长清区4.1级地震和临沂市兰陵县3.0级塌陷等显著有感地震事件,强化非天然地震监测公共服务能力,及时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服务社会稳定大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省内重点地区已基本具备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地震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健全“大应急”体系下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强化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达到1141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和疏散演练实现常态化,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基本建成。推进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心和3个区域灭火与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震后灾情快速评估时间缩短至1小时,山东省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投入使用,国家和省市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已基本建成。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一步强化

  山东累计建成29所国家级、1032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5处国家级、89处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15处国家级、227处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成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和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开展应急处置现场实践教学和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研学活动。济南市被评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东明等10个县(市、区)被评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县。

  “虽然在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虽取得长足进步,但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依然存在短板和弱项,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山东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根据《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未来五年,山东将深入开展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试点省份建设,在全省基本建成涵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监测预测预警、应急救援、信息服务、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六大体系的公共服务现代化框架体系,工作重心转向更加广泛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垒 通讯员 王思佳 报道)

责编:吕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